首页 > 班主任 > 班主任范文

试论小学低段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

不够勇敢

【简介】感谢网友“不够勇敢”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试论小学低段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共7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试论小学低段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

试论小学低段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

桐乡市河山中心学校 周徐辉

内容提要:家校合作形成合力,教育才不致于5+2=0,这是教育者都已认识到的教育问题,也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本文从小学低段班主任的视角,以农村小学为背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思考,谈论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沟通的内容、与家长沟通应注意的几方面。

关键词:  班主任   沟通  合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这短短的一段话,多次出现“一致”、“同样”、“志同道合”这样的词语,旨在向我们强调家校形成同步教育的重要性。

在农村小学的起始年级,往往是家长最重视孩子的时期之一。大部分家长都有这种思想:从一年级开始孩子是正式读书了(接受学校教育),要看出孩子的真实水平了。由于现在社会竞争激励,家长们都从小就对孩子耳提面命,要认真读书,要考上大学,要有出息。孩子刚上一年级,这个时候的家长一方面既心里在对老师进行审视观望,一方面是非常热情而又焦急地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家长的这种心理只要是做父母的都能明白。过了这一阶段,在小学,除非有什么大变动,家长不会再有这样的热情参与学校教育了。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抓住时机,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首先得有交流、合作的氛围,假设你是一位学生家长,当你步入孩子所在的学校时,你能感觉到学校潜在的氛围吗?它是欢迎你来参与还是将你拒之于千里之外?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气氛,他是在学校管理人员的影响下形成的,反映着学校每一个教职员工与家长合作的态度。很显然,学校的这种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长是否愿意主动关注学校。做为班主任,是创造氛围的主要人员。

其次,教师要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您慈爱、和气的脸庞,只有孩子们在心理上接受了您,有了一定的安全感,才能有效地施教。家长们一看,孩子这么快就接受了教师,一定会把一颗悬着的心放下,也就从心底里开始接受您,佩服您。要知道孩子都是从一个个独特的家庭中出来的,他们并不是一张张白纸。经验老道的老师往往能从一位学生身上看到其家庭情况和家长的影子。走进一个家庭,就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孩子。教师需要教育学生,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引导家长,从而能为提高全民的素质出力。

一、沟通方式,无处不在。

实际而有效的指导是家长们迫切需要的。因为当今在我国广大农村,人们正轰轰烈烈的忙于脱贫致富,然而年轻的家长们,在忙碌的同时又无不渴望“子成龙,女成凤”,可是由于忙碌,加上自身的条件,使他们对孩子只有爱的“渴望”,却缺乏爱的“能力”。所以谈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其实是以教师为主动的,对家长具有一定指导的交流。

定期地召开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教师指导家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家长会上,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目标、思路公布,将自己的教育方法传达,家长们也能互相交流。家长会切忌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同时,家长会毕竟开得少,一学期一次已经非常不错了,有些学校甚至一年一次也没有的。所以单单靠家长会那是远远不够的。

家访是传统而有效的沟通手段,教师上门显得有诚意,有利交流。家访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首先要有家访工作的目的。要设想好:通过家访,教师要达到什么目的;预计对学生会产生什么影响;对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准备采用什么方法;预计家长对于教师所反映的情况会是怎样的态度等,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应对的策略。其次还要了解被访问家庭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家长的知识层次、对学生的关心程度等,再根据家长的文化层次、工作性质、性格特点等差异,选择采用何种谈话形式和方式,或直截了当陈述,或耐心解释引导等,最后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采用学生、家长、教师三方谈话式,还是采用家长、教师两方谈话式等。家访要避免随意性,更要避免向家长告状。

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些沟通方式也常被班主任们运用:

1、书信的方式。与家长定时进行书面交流,把要布置的任务,家长需注重的方面,以及自己的想法可以清楚有条理地写在纸上,让孩子带回家,家长阅读后还可以回信。家长信的优点是简便,无需劳师动众,教师也可以有一定的准备。一些平时难开口的话可以写在信上以取得支持或谅解。薜瑞萍老师(网名看云)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家长信―― “请跟我来”,来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与指导,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她引导孩子进行高品位的阅读,通过一封封言辞恳切、有理有据的给家长的信,使家长跟着她走上阅读之路,为了孩子,她们共同学习、一起读书,不断提升自己。

2、接送时面对面的交流。低年级家长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多,这正是班主任与家长交流的良机。老师能把孩子当日或近几日的情况与父母交流,又能了解孩子在家情况,而且是直接地、近距离地与家长接触,便于老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家庭即他的生长土壤。这种沟通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虽比不上家访了解地系统深入,却以“短、平、快”为长,很有实效。但是几乎每天的面对面接触需要老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清醒的头脑,一天的工作无疑是琐碎而又累人的,如若不注意,带着情绪与家长交流,那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后果往往是难以补救的。

3、现代通讯交流。接送时的交流固然好,但是涉及到因父母上班而无法接送的家庭,要想经常联系就可依靠现代的通讯工具了,电话,手机,短信,很多老师和家长采用,方便、及时和有效。学生考试得了好成绩,发个短信报喜,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学生身体不舒服,及时打个电话通知家长,家长会觉得老师工作细致,孩子交到老师手上放心;过节过日,手机上收到一条条祝福的话语,教师会感到舒心;假期里家长来询问有关学习的问题让老师感受到肩头的责任……电话等的交流,虽比不上面对面来得真实与自然,可是却能随时随地,又能应对突发事件,是一种灵活的沟通方式。

二、沟通内容,方方面面。

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当然是围绕孩子的教育问题,那主要涉及到哪些方面呢?

首先,我觉得在教育思想的统一和转变上。在农村,可能家长素质普遍不高,家长的教育思想比较陈旧狭隘。对孩子,不是“卡”、“管”,就是无限制地放纵,再加上目前教育普遍有“唯分数至上”的倾向,对于成绩,家长又是非常的关注和重视,从小学入学开始,每一次小小的测试成绩家长总是特别在乎,哪怕是一分两分,而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对于老师的工作开展也有很大的阻碍。所以,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后,教师就要把转变家长教育观念作为大事来对待。

我接了一个一年级新班,开学了,我就在家长会上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家长,家庭的教与不教,会教与不会教,是造成孩子“天壤之别”的根源所在!起始学段儿童都需要成人的帮助,有人需要的多一些,长久一些;有人需要的少一些,很快就能放手。当家长对儿童需要置之不理的时候,教师的努力终因家长那边的松懈而事倍功半。由于这次家长会,很多家长意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每天为孩子辅导功课,教师得及时引导才不致于落入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死胡同。于是我又写一封家长信:家长关心孩子成绩(分数)的心是可以理解的,确实,读书上大学是孩子长大获得更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但对一年级孩子来说,分数的好坏都是暂时的,有时甚至是偶然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美好品格的培养更为重要,错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再要去注重培养就困难了。

其次,哪怕家长已有了正确的育人观念,但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确实是非常缺乏的。而对低年级还特别需要家长的孩子来说,教法是极其重要的。新生入学,是一个关口,家长的准备工作需要老师的指导。从孩子的情绪调节到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孩子的安全到置办学习用品,有了教师的参与,家长工作会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孩子更容易适应学校生活,同时教师工作也会得心应手了。

我班有一位长得小巧的女孩,刚入学时天天到校后哭闹、呕吐,上课总是在座位上站着或坐在那儿脱鞋袜,她还几乎天天迟到,放学后也不整理东西回家,每天都是要等奶奶来帮她理文具,拿书包。她几乎从不愿意做作业,但当我单独辅导她时,发现她表达能力不错,接受知识也很快。于是通过家访,与其奶奶的交流等了解了她的情况。在家是完全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天早晨晚上都要看电视,家里也从不穿鞋袜,所以到学校也不要穿。她不是独生女,却是家中第二胎,姐姐都已成人了,父母对她很着急,但一点办法也没有,又觉得她还小,不知怎么去教她。我告诉她父母,她虽然长得比同龄人弱小一点,但其实各方面发展得一点也不慢。于是我和家长一起商议,帮孩子制定作息时间,哪些习惯要改,哪些行为坚决不允许,哪些方面可以鼓励她。又具体指导怎样一步一步地实施。慢慢地,孩子能按时上学了,不哭闹了,不脱鞋袜了,愿做作业了。到第二学期,自己的事也能自己做的,随之而提高的,还有她的成绩。家长非常感激,我说:“只要方法正确,她成绩的提高也是必然的。”

再次,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作为班主任,我觉得还应以自身的素质去影响家长,引导家长。有的家长望子成龙,自己却从来不读书,不看报。认为学习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让孩子看电视,自己却下了班,打扑克,玩麻将。有的家长在家休息,把孩子关在自己小屋里学习,自己却在沙发上磕瓜子,看电视,手里拿着遥控器,一边换着频道,一边在门缝里看孩子是不是真的写作业,嘴里还不停地喊:“要认真写,写不好可得重写一遍。”要求孩子去好好学习,自己却不天天向上,这样的教育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班主任应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家长意识到: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有怎样的家庭便有怎样的孩子。自己的素质不提高,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子女来。当然,教师不能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教训家长,毕竟家长不是学生,家长的素养并不是说提高就能提高的,盛气凌人的态度只会引起家长的反感。我们提倡老师自身的力量去感染、影响家长。比如教师热爱读书、又与家长建立起信任的友谊,可以推荐好书阅读,以书为载体互相促进、交流。教师自身素质、人格魅力会像巨大的磁场那样吸引周围的磁铁。

三、沟通技巧,有效为本。

在小学的低段,教师与家长接触是比较频繁的,交流的机会也多,但并不见得一定是与家长的沟通都是有效的,也不一定都产生了教育的合力。在与家长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情况是必须要把握好的,否则事倍功半不说,还有可能导致与家长关系破裂,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1、不同类型家长区别对待。每个家庭都是非常有“个性”的。因为家长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其知识结构、职业类别、性格气质、修养程度等都参差不齐,没有哪一种家庭教育方法是万能的,某种方法在这个家庭有效,但到另外一家则不灵。班主任应对

[1] [2] 下一页

学生家庭进行调查分析,对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 状况、年龄、家教思想、家庭关系等做到心中有数。对待不同层次的家长,就要有不同的沟通方式,不同的沟通内容。例如在农村,为了创造家庭学习的氛围,对于有一定文化的可建议家长阅读,而对于几乎不认字的家长可鼓励他们与孩子共同学习,一起认字,读课文,切不可一刀切而挫伤了家长的积极性。

2、与家长宜保持适当的距离。我们提倡教师走近家长,相互了解,以取得支持,进行沟通,但是不一定走得越近越好。走得过分近,教师往往会越权,或参与了学生家庭的矛盾,或让学生会认为自己有特权而沾沾自喜。

有这样一位班主任,班上有一位学生的父母感情不好,妻子没有工作,一切依赖丈夫,疑心丈夫有外遇,因为信任,她就和班主任倾诉。为了挽救即将破裂的家庭,这位班主任把孩子父亲请到学校,跟他谈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让他保证不做破坏家庭的事。当时这位父亲非常诚恳地接受了。可不久,班主任在外面遇到了学生父亲和年轻女人很亲密地在一起,于是将此事告诉孩子的母亲,希望一同阻止危机。然而,孩子的父亲竟然当面承认一切,并且提出离婚。孩子的母亲精神崩溃杀了丈夫,自己也进了精神病院……孩子一下子成了孤儿。

在这个案例中,班主任虽然一片好心,与家长关系也非常密切,可是行动显然越权了,帮助变成了干涉。事实证明,她这样做,不但超出了教师的职责范围,而且她的干预并没有解决人家的家庭危机,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危机,出了人命。

3、在广大的农村,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主动权在教师手里。农村的家长普遍对老师是比较尊重的,所以谈教师对家长的指导基本上是可行的。可是,如果面对这种局面,教师产生过高的“身份期待”,即依靠外在的身份上的某种光荣,来提升我个人的价值,那么家长也不会卖你的帐,或者当面不敢对老师说什么,心里却在想:这老师没啥名堂。作为教师自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不是教师这个职业,让家长感受到你真正是“一个教师,是多么高尚的人”(卢梭)。

总而言之,家长工作是我们老师份内的事,做好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实践证明: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

参考资料: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1984年6月第二版。

2、刘祥和著《一生的教育》,1月。

3、李汉生主编《班主任工作艺术》,7月。

4、刘丰编著《打包中国教育》,1月。

5、“班主任网”。

上一页  [1] [2]

篇2:小学班主任如何与家长沟通

1、班主任要尊重家长,打好与家长沟通的基础。尊重学生家长是班主任与家长取得有下沟通的首要条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鲍特(J·W·Whibaut)和凯利(H·kelley)提出的社会互动理论(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认为,任何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互动,而互动的核心是相互依赖,社会学中将这种相互依赖称之为“相倚”,应该说,教师与家长的互动追求应当是“彼此相倚”型的互动,因为在这种类型的互动中,才能真正凸现双方的主体地位,体现主动性。但是现实中的情况往往是,教师是互动的主动方,决定了互动的激起、进行和结束,而家长属于被动方,总是被“牵着鼻子走”,因此尊重家长,让家长在心理上取得与教师地位的平等,就为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尊重家长首先要礼貌待人,要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不论在任何情况请家长到校,应主动给家长让座、倒水,要有为人师表的风度和人格魅力。第二,尊重家长要有理智的情绪。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求学生家长到校时更应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出现“爱屋及乌”的晕轮效应,本来是孩子的过错,由于恼怒而把不满发泄到家长的身上。第三,尊重家长要讲求谈话的方法和策略。尽可能先说、多说孩子的优点,不应该当着学生家长的面训斥他的孩子,不管怎么样,听别人训斥自己的孩子肯定不好受。可先把家长叫出办公室,在一个单独的环境里向学生家长说明情况,形成一致意见。第四,尊重家长要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现在的学生家长很多都有很高的学历,有很高的认识水平和管理孩子的水平,如能经常征求并尊重学生家长的意见,会让家长觉得我们当班主任的比较民主、诚实可信,有利于班主任和家长的联系沟通。

2、班主任与家长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平台:沟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信任是合作的台阶,没有高度的信任就不可能有非常成功的沟通。信任是班主任实现与学生家长良好沟通、开展合作的心理基础。能使交谈气氛和谐一致,提高双方的心理相容度。与家长谈话,是教师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家长的为人、阅历、性格特征、心理因素等直接影响着谈话效果。

班主任首先要设身处地的理解家长。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的教育阅历、方法、理智感等要比家长更高一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与我们“望生成才”的愿望是一致的,理解家长生活质量、文化素质及对教育的理解与看法与我们教师都是有偏差的,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入学校后不管不问,这也正是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和对教师的尊重,他们受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相信学校相信教师,他们一致认为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教师一定能有好多方法,教育好他们的孩子,他们不知道现代教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更不知道现代教育的统一性和互动性。有了这样的心理前提,我们就会取得家长的理解从而达到沟通的可能。

班主任还要让家长理解自己的诚恳的负责任的态度,就是要让家长知道你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沟通的认真,而不是虚与委蛇。事前要对该学生的方方面面作充分的了解,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拟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你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感觉到你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以及你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家长也会提升其责任心;这样从情感上容易迅速沟通。

篇3:班主任与家长沟通记录

他的学习态度转变了

班主任:付雯雯

刘辉,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父亲是工人,母亲为超市售货员。刘辉的智力水平属于中上等,二年级时学习成绩在班里还属于中等偏上,但进入三年级后,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期中测验两门主课均不及格。刘辉的性格比较外向,嘴很甜,人乖巧,有人缘,虽不是班里的少先队干部,但在朋友圈中说话有人听。刘辉一家原住在闹市区,后因住房拆迁,搬到城郊新建的开发小区。由于小区的建设不配套,因此小区内便逐渐形成了一个农贸市场。在农贸市场中,有附近的农民前来经商者,也有一些小区的居民加入到个体业余经商的队伍中。刘辉的父亲便是其中一员。刘辉的父亲主要经营时鲜蔬菜。从市区批发市场购进赶鲜的高档菜,在小区农贸市场出售。遵父母之命,刘辉近半年来下午放学后也常帮助爸爸卖菜。如果儿子表现好,生意做得也称心,父亲就给儿子以奖赏,或给买点好吃的东西,或给点零花钱。久而久之,刘辉对帮助爸爸摆摊卖菜产生了兴趣,而对学习的兴趣则越来越下降。刘辉的母亲对孩子也十分放纵,她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晚上吃过晚饭后,为图家中清静,经常催着孩子出去找同学玩,10点钟以前不要孩子进家门。鉴于以上一些原因,刘辉的厌学情绪愈益增长,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他甚至对同学说:“学习什么,真没劲,还不如跟我爸爸跑跑腿,要吃有吃,要钱给钱,那多够味!”

刘辉的厌学症无疑是家庭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父亲工余经商捞外块,把孩子也拉上了,还不时有所奖赏,予以“积极强化”;母亲图清闲,晚上10点之前不让孩子进家门;父母都很少把孩子的学习放在心上。处于这样的一种家庭氛围,在孩子看来,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反正爸爸妈妈不计较这个,只要乖乖听话,让父母高兴就行。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因此,娇治刘辉的厌学症,关键要从改变家庭环境入手,帮助刘辉的家长切实认清教育子女学习的意义和责任。

辅导方法: 1、厌学的倾向表现在刘辉身上,但其直接原因却在于家长的“模型示范”和放纵自流。因此,学校应同家长取得联系,全面介绍和分析刘辉近来的

学习变化,充分肯定其优点和长处,委婉地指出由于家庭的影响而导致孩子厌学的情况,晓之以理,融之以情,力求引起家长的重视和警惕。 2、教师抓住刘辉这一典型事例在全班进行教育,但不要点名公开批评。可以少先队队会的方式,引导同学们围绕“重钱轻学”的问题进行讨论,使大家明确少先队员到底应该怎么办?是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是学不学无所谓,有钱吃喝自在就行?这不仅对刘辉是一种教育,而且对激发全班同学的学习动机也有积极意义。 3、适当组织几名学习好的同学或班干部定期到刘辉家中帮助他补习功课。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给刘辉以具体的帮助和监督,另一方面也是对家长的暗中提醒和促进。在采取这种措施之前,事先征得家长的同意。如果刘辉的家长不同意这样做,则不勉强。 4、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①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刘辉的家庭情况及其在家的表现。 ②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李刚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

经一段时间的辅导,刘辉学习态度较以往认真,逐渐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下午放学后不再跑农贸市场帮父亲卖菜。家长也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父亲不再要孩子放学后,帮自己卖菜,母亲也时常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篇4:班主任与家长沟通记录

不写作业的孩子

教师:朱晓瑾

李刚,男,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成绩较差,不遵守纪律,上课总是搞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不肯写作业,常因不写作业而旷课。常干扰同学上课,爱拿别人的东西,同学们不喜欢他。他自己抱着破罐破摔的态度,不接受同学的帮助。父母是个体经营者,无暇顾及他的学习,发现问题既态度粗暴,动辄出手。

他不遵守纪律,干扰同学上课,爱拿同学的东西,有的同学对李刚的屡教不改而排斥他,看不起他,有的甚至讥讽和挖苦。这使他对班集体产生抵触情绪,而不接受同学的帮助。 由于贪玩,完不成作业而旷课,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了学习兴趣。在学校中无法获得成功的体验,结果是自信的丧失,从而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李刚的父母是个体经营者,工作时间和作息时间都不固定,少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可一旦发现孩子旷课或不完成作业,就态度粗暴,大打出手。这种方式令李刚反感,产生逆反心理。

辅导方法: 1、个别面谈。常与李刚作个别面谈,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在谈话中了解到,其实李刚也想完成作业,只是因为上课管不住自己,没有认真听课,不懂就不会写了。碍于自尊,他又不愿接受同学的帮助。 2、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①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了解李刚的家庭情况及其在家的表现。 ②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李刚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 ③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3、与李刚共同制定计划,对他作出一些具体要求。 ①要求李刚不论是否完成作业,都要坚持到校上课,认真听讲。 ②给两个星期作为适应期。在这两个星期里,别人一次做完的作业,允许李刚分两次做,但一定要做完。 ③给一个星期作为过渡期。在这个星期里,要求李刚跟别人一样,每次作业都要一次完成。考虑到李刚基础较差,允许他当天要交的作业最迟不能超过放学前交。 ④巩固期。要求李刚不仅每次作业能一次完成,还要和同学们一样,按时交作业,并且准确率要有提高。 4、创造良好的环境。指导李刚与同学交往

的技巧,并安排李刚参加集体活动,担任一定的角色,加深与同学们的友谊。 5、给予鼓励,重建自信心。 ①当李刚能坚持来校上课,对他的行为给予肯定。并鼓励他,既然能做到坚持来校上课,相信他在课堂上也能管好自己。 ②无论是在适应期、过渡期,还是在巩固期,只要他能达到预定的目标,都给予表扬,以肯定他的能力。 ③当李刚在课堂上能较认真地听课时,适当提问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回答,并给予鼓励,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李刚不再旷课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和同学的关系也有了改善,在他的努力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期末考试有了明显提高。

篇5:班主任与家长沟通记录

他不再胆怯了

班主任:徐玉峰

李嘉诚,男,11岁,某小学五年级学生,成绩很好,上等智商,性格内向,中等身材。在课堂一直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回答问题就脸红,胆颤心跳,担心回答不对。从小就胆小,独来独往,人际关系欠佳。集体活动很少参加。放学回家后,钻进房间,看电视、看书,再也不出门。

父亲一向在外做生意,母亲在家务农,也没有时间多管,从小和母亲住在乡下生活,直到三年级才转学,跟随父亲,到我校就读。父母一天忙到晚,李嘉诚整天只能一人独自在家,缺乏父母的关心。父母没有更多的时间带他到公共场所,参加集体活动,缺少锻炼,造成了性格孤僻,胆怯的心理。于是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对同学冷淡,不理采,好象比较高傲的样子,伙伴们也不敢与他接触,所以人际关系不佳。

辅导方法 :1、鼓励多与人交谈:做到有话就说,有事就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与老师交谈,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教师并与他制定出改变胆怯的心理计划。 2、引导交友:教师介绍班上性格外向、活跃、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和他交朋友,让他们互相交谈,共同商讨解决胆怯的办法。 3、写观察日记:让李嘉诚每天写一篇日记,把每天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并且读给同学或家长听,让家长在日记后面签上家长意见,增强他的胆量。 4、参与课外活动:带他参与课外活动,并且让他担任一个角色。如由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到当协助主持人,或者由协助主持人变为当主持人等,来参与组织开展活动。让他从不敢说到敢说,既增进了他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增长了智慧。 5、引导阅读:让李嘉诚阅读课外书籍,每读一篇写下读后感,写完后,每天自己对着墙壁大声读两次,既充实了知识,也可以改变心理状态。 6、创造课堂发言的机会:上课时教师引导他回答问题,多给他说话机会,只要他稍微有一点进步,及时给予他肯定、表现,增加他的信心。 7、与家长联系:经常家访,与他父母交谈,及时把李嘉诚的情况反映给家长,并提出要求;尽量抽时间带孩子参加社会上各种娱乐活动,让他得到锻炼。

通过辅导,李嘉诚的胆怯心理现象,逐渐消失,性格方面有很大的改变,经常见他出现在集体活动的人群中,并能独挡一面,组织活动,并很成功。在课堂上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在学习上也进步很快,成了每个同学的好朋友。

篇6:青年班主任如何与家长沟通

青年班主任如何与家长沟通

青年班主任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由于年轻,家长可能埘你的能力产生怀疑,甚至轻视你;而青年班主任由于年轻气盛,面对家长的挑剔和兀端的指责往往不能克制自己的.感情,从而导敏双方矛盾的激化.那么青年班主任又该如何与家长沟通呢?

作 者:周帮佳  作者单位:兖州市新驿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山东,兖州,272116 刊 名: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 “”(23) 分类号: 关键词: 

篇7:班主任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

一、多说“我”,少说“你”。

老师应尽可能不用命令的口气与孩子说话,不要总说“你应该……”,而应常说“我会很担心的,如果你……”。这样孩子就会从保护自己不被指责的状态下转而考虑大人的感受,这个时候沟通才可能更有效。

二、不急于作出评价。

即使孩子的看法与大人不同,也要允许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应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举出适当的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详细地分析双方的意见。老师不压制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感觉,孩子自然会敬重老师。

三、了解孩子才能对症下药。

孩子的学习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孩子的性格怎样?他有什么兴趣爱好?这些都是老师要了解清楚的。如果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如何与孩子交流,又如何对他提出合理的期待与要求。泛泛而谈的交流是任何人都不感兴趣的,更何况孩子呢!因材施教是每个老师都懂得的道理,但是真的要付诸行动,有针对性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却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四、走进孩子的世界,和孩子打成一片。

老师是否拥有一颗童心,这对亲子沟通非常重要。拥有一颗童心,也就更能理解孩子的言语、孩子的想法与行为,这样的理解不仅可以化解很多冲突,更可以提升你和孩子沟通的质量。如果你和孩子可以拥有相近的思维方式,就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对孩子的教育也将变得更加容易。

毕竟,孩子的逆反不是目的,讨得老师对他们的关注才是他们内在的心理需要。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