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话发言 > 开场白

初中物理绪言课开场白

大大大小姐⭐️

【简介】感谢网友“大大大小姐⭐️”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初中物理绪言课开场白(共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第一册绪言课

第一册绪言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

导入  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3

银白色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镁粉末

4

绿色粉末状的

碱式碳酸铜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

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

三种其他物质:氧

化铜(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等等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

A. 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 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篇2:高一物理《绪言》教案

高一物理《绪言》教案

设计思想:

通过绪言的不习,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解学好物理的一般方法,掌握学习策略;大致明确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明确物理学习的有趣性、有用性。总之,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增加兴趣、激发志趣、掌握方法,树立学好物理的必胜信心。

教学程序:

先介绍物理本,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再介绍几个易混淆的物理术语,使师生间找到共同语言;然后讲为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及如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介绍物理本,增加感性认识

物理本的封面是一幅太空中宇宙空间站及地球组成的画面,它告诉学生,学好物理可以大大扩大人类的活动空间,或者说实现太空旅行必须要学好物理知识。插页1中插图1是说明天体物理中对太阳的认识。太阳内部持续进行着激烈的热核反应,放出大量的光和热,同时太阳黑子的活动也会对人类活动、通讯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图2所不的是滚过车的安全运行,涉及到曲线运行的知识。图3仙女座星云涉到宇宙起、天体运动的问题。图4、5是研究碰撞类问题的频闪照片,简单介绍图片的制作方法,并引出动态部题处理的一般方法。插页2所示的是水下导弹发射照片,它告诉人们物理知识在军事上的应用题。第1页的“说明”是本书编写者等。从“目录”上可较详细地了解本己的内容:分九内容及学生实验、题研究和附录等。特别介绍附录“部分中英名词对照表”,希望同学们在学好物理的同时,掌握相关英语单词,为阅读英原版科普著作及专业书籍打下基础。

具体以第一的安排为例,了解各编写结构:有正、阅读和本小结等,教给学生如何利用目录和后的小结进行复习的方法。

二、介绍物理术语、寻找共同语言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物理术语,需要了解它 内涵和解释,并能与相似的术语区别开。

物质:1.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2.特指金钱、生活资料等。

物资:生产和生活上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如物资交物、物资丰富等。

物体:由物质组成,占有一定空间的人体。

物理:1.事物的内在规律、事物的道理、人情物理;2.物理学。

物理量:量工物质的属性和描述其运动状态时所用的各种量值。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就能表现出的性质。

物理变化:物质变化中只是改变菜态而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汽油挥发,蜡受热熔化等。发生物一变化时,物质的组成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

时间:1.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2.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如地球自一圈二十四小时。

时刻:1.时间中的某一点,如列车时刻表。任两个时刻之间的一段过程为时间。在时间坐标轴上,时刻对应于一“点”,时间对应一段“长度”。

空间: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三维空间。

说明:这些术语的精确说法都可以从《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查到,不需要学生刻意掌握,只要注意到它们的区别即可。要以后的教与学中提到相关物理术语,能够准确界定,师生间找到共同语方。

三、为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

之所以要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是由物理知识的有用性、有趣性和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个人化素质的提升、优良品格的养成、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的作用所决写。

1.有用性。物理不是研究物抽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广泛,大至巨大的天体(1026m~1027m),小至微观粒子(10-15m);长至寿命达1018s的宇宙,短至寿命仅为10-25s的微观粒子,研究对象的时空跨度如此之大,是任何学科所不能比拟。根据研究对明的不同,物理学分成众多的分支,如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统计物理学、量子力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凝聚态(固态和凝态)物理学、粒子物理学(高能物理)等等。单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物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人类活动的所有场所,并有所超越,且对人类的过去和将给予强烈的人关怀,对人的潜能的开发,生存和生活环境的改善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中,由于物理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引入,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如李四光创建的地质力学,对大庆、胜利、大港油田的发现起着指导作用;利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确定了细胞核内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在化学工业上的应用就更为广泛,如电解、电镀等。

物理学是现代技校的重要基础,空间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激光技术、现代医疗技术等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切相关。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中,衣、食、住、行、交往、通讯、医疗、娱乐等方面的先进设施或仪器,无不与物理学知识及应用有关。一个现代人不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要想在现代社会惬意地享受物理明也是不可想象的。

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如热学的研究,导致蒸气机的发明,促进了手工业生产向机械化大生产转变,扩大了人们活动的空间,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电能的开发和利用,给生产和生活带深刻影响,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时代。原子核物理学的研究,向人们展示了新的能形式――核能,大大加速了社会现代化的步伐,核能的和平和军事应用,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发展和格局,对人们的心理也产生重大影响。

对学生个人而言,学习高中物理有短期和长期的功利作用。首先,物理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高考的必考科目、大学中80%的专业都要开设的程,不仅仅获得了一些物理知识,掌握了一些物理概念和规律,解答了一些物理习题,更重要是在上述学习过程中,明确概念、规律的建立及发现的原因和方法,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受到思维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答实际问题的方法,受到思维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角答 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具备科学精神,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再次,物理学大厦的建立是由许多科学家长期奋斗、不怕失败、改于修正错误、敢于否定前人而逐渐接近真理而完成的,这里有科学家自我牺牲、忘我奋斗;也有科学家苦苦思索而不得、灵感所现而有获的传奇经历;也有科学家深邃的思想、严密的逻辑推理,更有科学家学贯中西、巧构妙想的.直觉思维……,这里是丰富的思想宝库,蕴藏着丰富的人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能用心,不断地感悟内化,学以致用,见物思想,见理想思人,以人为本,注重思想品德的提升,注重科学精神和人精神的统一,那么学生的物理知识、个人素质人格品味会得到同步提升,水平和能力就会大大地提高。

2.有趣性。仅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

1) 远处崩,轰隆隆的声音足以让窗户振颤,甚至把酒杯震碎。一次海上大风暴临之前,曾使一船乘客竟毫无外伤地死去,解剖结果发现均为心脏破裂――这是声波惹的祸!

2) 小实验。将收音机调准某电台,正常播音,用一铁盒罩住收音机,声音机小,拿离铁盒,声音又恢复原音量――电磁屏蔽现象。

3)小实验。做教材P151页用漏斗吹乒乓球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结果大多猜想与实验结果不符――飞机之所以会飞的原理。

4)小实验。电子在磁场中的偏转,用蹄形磁铁靠近阴极射线管,会发现电子束发生偏转好像一把无形的“手”在操纵――磁场力的作用。

在现代大型魔术中,声、光、电的巧妙应用,会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物理真奇妙!

四、如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物理学是如此有趣,如此有用,当然应当学好高中物理。

1.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2. 掌握学习策略,善于整体把握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学习支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最后在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学习过程,对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如“绪言”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先粗读本,从封面、插图、目录到各内容、安排题例等,整体上了解高一物理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然后再说“绪言”的内容,我们仍然是先找出“绪言”分几部分,每部分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核心问题举了哪些例子等,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绪言的学习达到如下公识:高中物理的有用性、有趣性;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学好物理有法可依。

3. 掌握学习方法,用功到具体方可见成效

物理学习同其他知识学习一样,大的方面,应把握好预习、听、复习、作业、反馈、再复习巩固、再练习深化提高等环节。小的方面,要重视听好每一节和做好每一道题。对教材内容,第一遍读时要细、慢、思、记。认真研读,明确思路,积极思考、辩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应用。做练习,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要读明题意,审清条,建立联系,构造模型,正确解答,分类反思。对待复习,要做到及时复习,抢在遗忘之前进行。要有效复习,左钩右连、纵横联系,注意知识结构的充实,注意技能技术巧的掌握。在学习过程,注意合作学习,强调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不怕出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质疑,和教师、同学分郭理解、共同进步。对待现实事物和现象,要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从物理学的眼光去审视,在情景之中培养探究精神。重视过程学习,加强情感体验,侧重感司提高。在学习中还要勤动手、多实验、细观察、善,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实践能力。还要注意物理知识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与渗透,相互借鉴,触类旁通,从细微处加以比较和思考,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方法,增强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现成的完全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习习贯,摸索出一套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4. 树立学习信心,增强耐挫能力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同学都要树立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有困难,肯定受挫折,但要永不言败,永远追求,增强耐挫能力。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过程,只要积极投入,你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学习的结果也是多元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学习的阶段性评估中,和自己的过去比,知识掌握的丰富了,解题方法增多了,感觉自己提高了,从而对自己增强信心;和其他同学比,我有一定的优势,还有一些不足,准确定位,找准努力方向。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五、小节内容,布置作用

1. 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诸言”内容。

2. 快速翻阅高一物理本(粗读),回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感兴趣的地方,用一段话说明。

3. 谈谈自己过去学习物理的经验教训以及设想如何学习高一物理。

六、后小记:

1.从与学生的交谈和“书面”表达中发现,“诸言”部分的教学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1)对物理认识全面了;

2)对自己学好物理有信心了,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3)有些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搜集资料,主动做题并提出大量问题;

4)认识到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愿意采取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愿意与人沟通和合作,期望共同进步。

2.节是一个概论,是想通过有趣的实验、精彩的讲解,吸引学生愿意步入物理学的殿堂,并通过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能学好、会学好、学得好,但要努力并掌握正确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靠自己摸索,谁也无法代替!

3.习策略的问题,是首要的问题,尽管讲得很多,一是宏观众、不具体,二是不是学生亲身经历得出的。充其量,只是让学生有一种观念和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经常讲,反复讲,不断提醒,不断强化,学生还必须勇于实践和总结,才能收到实效!

篇3:初中物理评课稿

初中物理评课稿

初中物理评课稿怎么写,以下是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评课稿,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评课稿是老师对这节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一起来学习吧。

1 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进入新课时,怎样把一个切萝卜的秘诀转化成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呢?李老师体现了课堂引导者的作用,通过三张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中的共同点得出了压力的概念,并强调了压力在什么情况下等于重力,为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与假设做了知识与技能的铺垫。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有的同学就设计了利用同一块橡皮泥,比较拉力不同的时候绳对橡皮泥拉痕深浅不同的实验,非常不错。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4)规范化。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课件只能展示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而课堂是动态的,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3 改进意见

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我的改进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在日常的生活中,关于压强的例子随处可见,我建议可以用细线和细绳来比较切割肥皂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所以在教学中要予以强调。如:压力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

垂直和表面。在压强中,对压强表达式中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应该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和理解。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改为先让学生体验实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

(4)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5)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使一些现象更加的直观和明显。如学生实验中海绵的形变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质地松软的体积更大的海绵块,并且在海绵的侧面画上一些黑白相间小格,通过格子形状变化的情况来显示出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篇4:初中物理评课稿

初中物理评课稿

评价一个教师在特定的授课时长中的实际教学效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几个维度。

一、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积极和谐

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所授知识是否准确且延展性强,常常是评价其教育教学能力的先决条件。其次,例如教师形体语言、口头表达是否得当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物理这样的自然学科课堂上,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现场调控力和应变力,富有激情,才能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接受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

根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教学设计理念必须“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课堂必须遵循让师生双方“在探究状态下学习”的原则,在设计上要完整、在结构上要紧凑、在逻辑上要严密,从而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导入新课,让物理生活化。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同学模拟到商店为家里的电器买电线。并由此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们明白即便是生活中芝麻绿豆的小事也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整个课堂学习充满乐趣。

2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注重教法多样化。本节课无论是在结构设计还是实际操作中都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积极思考和踊跃探索的活动中。例如:为学生设计独立思考、合作合作、小组竞赛等学习环节,让他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在教给学生物理知识的同事,也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就是这堂课里学生最大的收获。

3大胆创新,使教学资源更贴近生活

比如,让学生自己比较铁丝和铜丝的异同;教师自行构思设计的温度对电阻影响实验。这些新颖的设计效果十分明显,体验了教师别出心裁的创新意识,同事也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河不可及的。

4根据学生不同认知需求设计作业梯度

本堂课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给家里新买的电器配置电线。这本身就超越了传统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生活化、将学科生活化,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的道理,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勇于探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

5以人为本,注重感情目标的培养

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其中不过是起到了引导、过渡等作用。通过教师的帮助,学生们积极参与、体验、合作、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获得了探索和成功的体验,充分体验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四、教学建议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的探究者和研究者。本堂课就为广大教师同行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告诉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何全方位地对学生施行教育。

篇5: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 创设情境,实验引入: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 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三) 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我打算请学生上讲台来完成书本上138页的“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这样做有几点好处: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其二、台下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由于有了驱动力,就不仅仅只是看“热闹”,而转为聚精会神看“门道”了,这样即使他们没有上台,但对这个实验也绝对印象深刻;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如果要测一个力,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这时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这一实验,然后再点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实验。完成书本138至139的实验后,再让同学开动脑筋想想:如果想通过实验知道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谁大谁小,可以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谁想到谁就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 第三个环节是“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边事例进而总结得出理论。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脱离。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五) 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1. 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而当他想要做回环动作时,双手又不能抓得太紧,为什么?

2. 某乡亲想清除黄豆中的砂粒,他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斜面滚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黄豆密度大 B.砂粒比黄豆体积小 C.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大 D. 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小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种类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

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

行驶中的汽车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篇6:初中物理说课课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功”是机械能一章的第一节。就人类的知识构架来说,功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更为广泛、非常重要的概念服务的。功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我们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相当抽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让学生有深刻体会,而应该逐步展开、加深。

本节是在初中阶段对功的`概念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特殊情况),再通过分析、推理的方式得出功的一般计算公式W=F.SCosα(普遍情况),最后再分三种情况讨论功的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功的一般计算机式W=F.SCosα

难点:负功的意义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W=F.SCosα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学会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特殊性),得出解决问题的普遍方法(普遍性)

进而对各种问题的分析解决

二、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的初步概念,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已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

三、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是概念课,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则没有),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学主导”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通过生活例子、能的形式的复习引入新课。(5分钟)

考虑到初中已学过一些功的初步知识,所以在开始引入阶段,不妨步子大一点,例如可以这样引入:尽管对人来说,手提重物不动和把物体往上提都会感到“吃力”,但一般来说两种情况是不同的。前者可以不“消耗”什么东西(例如,只要用一根绳子就可以代替人把重物挂起来,要多久就多久),而后者却必须“消耗”一些什么东西,因此有必要引入一物理量,以反映物体受力并运动的效应,这就必须引入“功”这一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之所以这样做,理由有二,一是在概念教学中,要重视概念引入的目的,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这个概念用来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多年教学实践表明,这样引入功的概念,既呼应了人类科学探索的历程,又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对于思维特点已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的高一学生来说,这种引入法适合他们的心理特征。从教学心理角度来看,这种讲法有助于消除学生因感到“已经学过了,没有新鲜感”而带来的懈怠感,使思维一下子就进入兴奋、积极的状态,急切希望知晓“下文”。

(二)新课教学:

1.如何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10分钟)

⑴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功的初步概念,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举例说明,起重机提起货物的时候,货物受到起重机和钢绳的拉力作用发生一段位移,钢绳的拉力对货物做了功,机车牵引列车前进,列车受到机车的牵引力作用发生位移,牵引力对列车做了功。

⑵提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例一:人用一个向前的推力推一笨重的物体而没有推动。(有力但没有发生位移,推力没做功,“劳而无功”。)

例二: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木块,各力做功如何?(物体受力也有位移,但在力的方向上无位移,做功为零,水平方向虽有位移,但没有力的作用,做功也为零,“不劳无功”。)

例三:一小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重力有没有做功。(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有位移,重力有做功。)

⑶提醒学生注意几点:

谈到做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对什么物体做功?在什么过程做功?

例:某同学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走了4米,然后提到3米高的二楼,该同学对水桶做功如何?

2.对功的一般计算式W=F.SCosα这一教学重点,在教学中采取如下措施:(15分钟)

⑴通过复习初中已学过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为W=F.S,在这基础上提出问题,力的方向跟运动方向成某一夹角α时,做功如何计算?

⑵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矢量的分解知识,自己通过分析、推理得出W=F.SCosα。

教材上方法是将力分解成平行于分力FSinα,后一分力做功为0,所以W=F.SCosα。

在教学中为了活跃学生的思路,还可以介绍另一种方法,即把位移S分解成平行于和垂直于力F的分位移SCosα和S Sinα,同样可以得出W=F.SCoxα,不要小看这短短一笔,它对开阔学生思路,摒弃“自古华山一条路“的思维定势意义非凡,正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好素材。

⑶公式W=F.SCosα各量意义。

F━力的大小,S━位移的大小,α━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的夹角。

例:一同学用如图示中的力F=20N推一个箱子,把箱子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10m,求推力所做的功。

(学生可能出现错误解答W=F.SCosα=20×10×1/2=100J)

⑷公式的适用条件。

公式W=F.SCosα其实也不是普遍适用的,它只适用于恒力做功,这一点教材上没有提及,但必须及早向学生指出。经验表明,如果教师不向学生指明,学生很少会独自“悟”出来。至于指出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写出公式后马上开列“注意点”,实践表明这种方式看起来很快很方便,但学生不容易真正理解并掌握,只是死记硬背。另一种方法是先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自己得出结论,即借助启发式教学。

[例1]放在水平光滑地面上的静止物体,受-10N的水平向右的力推动,运动8m时突然将此力反向,但大小不变,一直把物体推回原处(即全过程总位移为0),能否用W=F.SCos α算出此力在全过程中做的功等于零?总功为多少?

通过将运动分成如图的AB、BC、CA几个阶段,可以得出全过程中推力做功W=160J而不等于0,从而明白W=F.SCosα只适用于“大小和方向均不变“的恒力做功,同时还初步学会处理“变力”做功的方法之一,将运动分段,使每段都可以看作是“恒力”。

⑸在讨论公式时不要让学生单纯从数学形式上就α=0°、90°、180°得出结论,应启发学生从力做的功等于为F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S的乘积来分析几个特殊情况的意义,要让学生体会到:α=0°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就是S;α=90°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无位移;α=180°时,物体位移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反,力做的功为负。

3.如何突破“负功”这一难点。(10分钟)

⑴教材从两方面说明,从公式上看α>90°时,Cosα

⑵因为前几章的学习中,对“负”号我们已强调是表示方向,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定势,所以在这里应特别强调功是标量,功的正负只反映力是动力时使物体速度增大,力是阻力时使物体速度减小,不说明功具有方向性,并且明确指出:力F做负功-FS 克服力F做功F.S.

⑶通过力做负功的例子再加以强化。

例:一同学竖直上抛一物体,请问在上升、下落过程中重力做功如何?

(三)巩固本节学习的新知识。(5分钟)

通过多媒体演示练习。

(四)布置作业。

板 书

1.功的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力和在力的方向发生的位移。

3.功的计算式:

⑴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W=F.S.

⑵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α时,W=F.SCosα。

讨 论:a.当0°≤α

b.当α=90°,力对物体不做功。

c.当90°

⑶注意点:a.功是标量

b.公式中各物理量意义

c.公式的适用条件

4.功的单位:焦耳(牛。米),符号J.

1J=1N×1m 1J=1N×1m

篇7:初中物理观课报告

本次同课异构活动是由学校各个学科同科组内两位教师选用同一教学内容,制定一致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的教学设计,其宗旨是实现高效教学,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感谢学校安排了此次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同时也感谢讲课老师的辛勤备课和精彩课堂,让我们享受了一餐教学盛宴。我观摩了四个科组的同课异构课,作为课堂观摩者,我最深的感受是,我们如何去比较和评价“同课异构”的课,对于同课异构课,我想与赛课不同的是,我们不是去评价哪位老师把这堂课上得更精彩,而是通过听课与评课交流,发现哪种教学方法更有效,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所以,我想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评价:

一、评教学引入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的学习欲望很大程度来源于兴趣,能否在一开始上课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是上好课的关键。龚嘉敏老师讲授的《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课中采用了复习引入,让学生把PPT出现的动物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成两类;李宽老师则是先介绍学生活动三个关键身份形象代言、特约评论员、最强大脑各承担的任务,然后再播放珠海新闻视频《珠海现桃花水母》。两种引入方式各有长处,复习引入可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就提高学生兴趣和集中注意力而言,活动和视频引入更有效。牛荣彬老师和赵新妮老师讲授的《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在对新知识的引入思路是相似的,不同的是赵新妮老师最开始是演示了自制教具“浮沉子”,学生表现出好奇和兴奋,学习情绪被较好地调动起来。

二、评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对于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可能较难比较突破教学重难点采用的教学方法谁更有效,但两个人一个教学内容,这种比较就非常明显。龚嘉敏老师和李宽老师对《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课的重难点把握是一致的。在处理方面都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但在细节的处理上略有不同。同样是采用小组讨论、小组代表上台总结、其它小组评价的方式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李老师在每个动物类群的学习引入安排了相应的儿歌、谜语,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很巧妙地把动物类群的特征记了下来,这样的处理是更为有效。在学习了新知识之后,最后的应用环节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龚老师是用学生互动的方式,相比李老师采用的完成任务的方式,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更高。牛荣彬老师和赵新妮老师在处理重点内容方面方法是相似的,都是采用演示、引导、分析、总结的方式,在突破难点方面处理方式有所不同。牛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加演示的方式,赵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完成小实验的方式,在动手过程中有更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总结问题。

三、评师生关系

课堂是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否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是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等。课堂是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否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等。从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教师的引导、学生是否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等方面去评价。当然,这与教师本人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是密切相关的。驾驭能力不同,即使同一个教学设计,师生的互动情况也大相径庭。

同课异构,让我们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迥异的风格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和比较,在思考中得出促进有效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篇8:初中物理观课报告

我们物理组参加了教学开放周活动,并且参加了展示课研讨活动,学到了很多,感受很深,收获很多:

1、此次活动我感受最深的是每一位老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像以前的课堂追求花样,华而不实。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直面学生的教学现实。

2、例题设计精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作业设计方面针对性也很强,分层合理得当。课堂效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3、充分体验到一中的“激情校园,和谐校园”的氛围,激情课堂上,同学们都能够积极参与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首要的就是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备课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现在的老师写教案,设计课更多的是照搬人家设计精彩的环节,精彩的习题。而没有更多的去考虑:为什么教材编写者要以这样的方式呈现这个内容;学生之前的认知程度;教材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2、教材概念的呈现形式

(1)学生容易理解的一些概念,采取定义的方式出现。

(2)当有些概念以定义的方式出现时,学生不好理解,采取描述它们的基本特征的方式出现。

(3)当有些概念不易描述其基本特征时,采取举例说明其含义或基本特征的方法。

其次,学生要学会联系看问题,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他们应被鼓励寻找联系以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在各方面不断地深入钻研,对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找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篇9:初中物理比赛课心得体会

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只有向教改要效率,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要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物理的方法来解决,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能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领悟到物理的魅力,感受到物理的乐趣,进而感受生活物理之美。。现就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1.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2.教学过程要精致

从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的结构体系。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当今中 考命题的命题指导原则是,有利于高校对人才的选拔,确立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这就加大了对能力的考查,为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去归纳、去概括、去总结,让学生先于教师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的目的。

4. 要使教学向理论联系实际方向倾斜

物理学科本来是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针对近年来题中出现大量联系实际的试题,联系实际日益成为考试题内容改革的一个明显发展方向,教师,已开始加强知识实际应用的教学,使教学恢复它的本来面貌 。

看了初中物理比赛课心得体会的读者还看了:

1.初三物理观摩课心得体会

2.物理听课心得体会

3.初中物理新课标学习心得

4.初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

篇10: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一、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

(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

(4)规范化。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

三、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

(2)在概念的教学上,要注意学生的理解,突破难点。在本节内容中,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难点,学生也容易弄错。垂直和表面。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篇11:如何上好初中物理实验课

如何上好初中物理实验课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这一独特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作 者:刘孟红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蔡庄初级中学,河北唐山,063600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6) 分类号:G424 关键词:实验   探索   创新  

篇12:初中物理教学说课课件

教材地位:

“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教材内容:

教材先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机器的运转、车辆的行驶、奔流的河水……。“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物质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运动是永恒的。普遍存在的永恒的“运动”中同时存在着“静止”,这个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观点,也是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也是教学中应侧重的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性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 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篇13:初中物理教学说课课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密度是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至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复习回顾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回忆复习密度的相关知识的点,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物理属性;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3、教学重点

回忆复习密度的相关知识的点;理解密度。

4、教学难点

会测量固体、液体的密度。

二、教法和学法确定

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复习本节知识点,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三、教学程序设计

1、自学导航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导航”中的“理解密度”和“密度的测量”。

2、交流质疑

a、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聚焦目标一中的内容,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并将本组的问题写在本组的黑板上;

b、班级交流:其他小组就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c、教师就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总结,强调。(见板书)

3、巩固训练:练习的设计一要巩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强化学生对密度及含义的理解,三,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的设计,让学生能加深对密度及其含义的运用,与中考接轨。a、学生先自主完成聚焦目标2,后完成聚焦目标3;教师要巡视检查,随时发现学生的问题。

4、展示点拨:a、教师就学生的完成情况,将目标2中的4、5小题进行展示并讲解;b、教师点拨目标2中的4、8小题及目标3中的2小题。

5、巩固提升:a、学生自主完成“巩固提升”;b、教师点拨总结“巩固提升”中的4小题的方法指导。

四、本课小结

总结有关密度知识的重点及处理密度相关问题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物质的密度

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

单位:

测量:a、测质量(天平、弹簧测力计)

b、测体积(量筒或量杯、刻度尺)

篇14:初中物理杠杠说课课件

初中物理杠杠说课课件

一、说教材:

《杠杆》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二章第一节课。教材第七八章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杠杆是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剪刀、指甲刀、夹子、筷子等物体,但仅仅是会使用,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物体的特点。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用撬棍撬石头,让学生寻找杠杆的特征,引导他们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杠杆的概念,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再结合相关图片熟悉杠杆的几个名词。然后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寻找杠杆平衡时,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特征,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认识什么是杠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演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杠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通过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实验数据之间的规律来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展示我国古代的桔槔建筑等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意识;

(4)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其中教学重点是

(1)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让学生经历一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全过程,并体会实验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是

(1)怎样找到杠杆的力臂;对力臂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抽象,因此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过程中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果。

三、学情分析:

在以前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力学基本知识以及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了一些探究过程,可以说对于实验探究,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基础,但初二学生知识有限,思路不够宽,对于问题还不能深入考虑。因此,对于本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思维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物理的教学过程,形成良好的理解思维习惯。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知道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

二)新课教学

(一)杠杆定义

同学们请看:(教师演示)

我们来模拟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怎样用一支棍撬起一块大石头?(模拟撬粉笔盒)

师:在模拟这个过程中,我们用了一支硬棒,而且在撬起过程中这支硬棒在一个力的作用下,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象这样的一支硬棒叫杠杆。(板书定义)

同学们能否利用手边的刻度尺来做一个杠杆撬起你的书本呢?(学生实验)

师:你能举出几种在日常生活当中见过的杠杆吗?(学生举例)

出示投影片:起子、铡刀、羊角锤、抽水机柄、剪甲刀等。教师指出,这些都是杠杆,然后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一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需要注意的是杠杆并非一定是直的。

(二)杠杆的五个要素:

师:其实在三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杠杆了(看图13-1),那么他们利用杠杆的目的`是什么呢?要想知道,需要了解几个有关于杠杆的名词。我们以刚才的撬棍为例来学习这几个名词,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画出来。(教师示范讲授)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用红笔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X k b 1 . c o m

注意:动力指的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是杠杆,动力作用点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阻力:阻止杠杆转动的力。(F2)

同样,阻力也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受力物体同样是杠杆,阻力作用点也在杠杆上。(教师演示)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1)

动力作用线的定义在课本的下面(学生阅读)

在我们这个例子中,如何才能画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教师演示)

我们把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那么如何画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呢?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不够长怎么办?(教师演示)

师:我们把这五个要素叫做杠杆的五要素。现在我们来练习画一个(出示投影)

(三)实验: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学习完了杠杆的五个要素后,我们来通过实验研究一下杠杆为什么能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首先请同学们来阅读一下课本第五自然段,找出我们这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学生阅读并找学生说出)

师:我们通常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杠杆的,所谓的平衡指的是杠杆在水平位置上静止,或匀速转动。在我们这个实验中的第一步应该把杠杆在水平位置上调平,为什么这样做,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解释原因)。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找学生起来说做法,教师演示)

师:那么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能否再去调节杠杆的平衡呢?(学生回答)

实验的第二、第三步应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继续看书。

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做几次?我们用什么来当动力和阻力?为了统一一下标准,我们把支点右边的钩码当动力,支点左边的钩码当阻力。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可任意的取三次值,让杠杆达到平衡。我们前后位每四人一组,每组出一名同学负责随时记录数据。好现在请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开始做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找一组的实验数据投影,并分析数据。

师:在这三次实验中,同学们能否找出一个规律来?(请学生回答)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杠杆平衡条件。(板书)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如果用字母表示的话这个公式可以写成:F1l1=F2l2

这个平衡条件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F1/F2=l2/l1也就是说,当阻力和阻力臂一定的时候,我们使用杠杆所用的动力是与动力臂成反比的,动力臂越大,所用的力就越小,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可以用较小的力产生较大的力了。

五、说学法:

本节课学生可以采取观察归纳法、实验探究法、发现学习法及讨论法等学习本节内容。观察归纳法主要用于杠杆概念的建立,实验探究法用于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讨论法是学习讨论试验结果,发现学习法是发现生活中的杠杆及学习其内容。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内容的特征,引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如何去观察实验,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让学生成为反现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鼓励、表扬等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篇15:初中物理力说课课件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孙江苏,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浮力》。是选自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章第一节“浮力”的内容,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的生活经历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科学课和社会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认识特点,现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说学情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说学法教法 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全国高效课堂巨浪的推动下,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图片,生活实例和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现象及规律。 学法指导: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教法:

教法突出以学为本,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教学中多启发学生思考,运用式教学,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篇16: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有哪些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

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的概念。能用惯性解释生活中产生有关现象。

2、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3、知道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材分析

重点

1.惯性的应用和防止,2.二力平衡的条件,3.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

1.判别物体受到的平衡力,2.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具

电脑平台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学习方法

听练结合。

教 学 过 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的适用条件:

在理想条件下的一切物体,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受力”是难以达到的。

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和推理基础之上的。

4.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例1、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

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C.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二)惯性:

1、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即原来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运动)

2、任何物体、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3、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与物体的速度等其它因素无关。

例2、下列有关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拍打衣服灰尘脱落,是由于灰尘有惯性

B.小明没有推动静止的汽车,是由于汽车没有惯性

C.跳远运动员要助跑后起跳,是为了增大惯性

D.高速飞行的子弹穿入木头后静止,它的惯性就消失了

例3.运动场上,下列现象中,没有利用惯性的是( B )

A.跳远运动员助跑一段距离才起跳

B.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

C.掷出去的铁饼在空中继续向前飞行

D.箭被弓射出后仍向前运动

二、二力平衡:

1、平衡力:一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这两个力相互平衡。

2、平衡力实质:物体受到的平衡力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①作用在同一物体上;②大小相等;③方向相反;④在同一直线上。

例1. 2012年5月19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男子110m 栏比赛中,我国选手刘翔以12 秒97的成绩卫冕冠军。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D )

A.站在领奖台上,刘翔对领奖台的压力与领奖台对他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刘翔在赛道上,速度越快,惯性越大

C.刘翔冲过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来,是由于他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D.起跑时,刘翔用力向后蹬起跑器,起跑器反过来给他一个向前的作用力

例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受到的平衡力是( D )

A.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对地球的吸引力

B.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C.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茶杯受到的重力

D.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例3:如图所示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放手后纸片不能保持静止,这样的操作是为了探究物体在平衡状态下所受的两个力( D )

A.大小是否相等 B.方向是否相反

C.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D.是否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个物体要相互接触;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的种类:

①静摩擦,②滑动摩擦,③滚动摩擦。

4.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5.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6.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使接触面分离;(2)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3)减小压力;(4)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例1.用10N的水平推力F去推一个在水平地面上重为50N的物体,物体静止不动,则物体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是( A )

A.10N B.50N C.40N D.0N

例2.下列措施中,为了减小摩擦力的是( D )

A.浴室脚垫做得凸凹不平B.下坡时,捏紧刹车闸

C. 汽车轮子上加防滑链 D. 旱冰鞋装有滚轮

例3.在做“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时,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同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实验记录如下表.该实验是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与下列哪个因素的关系( C )

A.接触面压力大小 B.接触面积大小

C.物体的运动速度 D.接触面粗糙程度

四、巩固练习:

1.(2010南通)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是常见的。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惯性的是( )

图7.3-1

A.甲图中汽车突然起动时,人会后仰

B.乙图中飞船返回舱落地前打开降落伞

C.丙图中离弦的箭继续飞行

D.丁图中汽车撞车时,安全气囊打开

2.(2010江苏南京)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

A.司机开车时需要系安全带 B.运动员跳远时需要助跑

图7.3-2

C.骑自行车时为了减速捏紧车闸 D.投出的铅球离开手后继续向前运动

3.(2010无锡)有一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B.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C.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图7.3-3

4.(2010南京)如图7.3-3所示,将带钩的木块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小明水平拉动木块,在木块匀速运动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木块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

B.木块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减小

C.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桌面对木块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D.绳对木块的拉力和木块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5.(2010毕节)妈妈做饭时,小军在旁边仔细观察。于是联想到许多物理知识,其中错误的是( )

A.泼水时,盆留在手中,水由于惯性飞出去了

B.把鸡蛋向碗沿一撞,鸡蛋就破了,是利用了力的相互作用

C.饺子上捏出了漂亮的花边,是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图7.3-4

D.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电饭锅受到的重力和它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6.(2010淮安)如图7.3-4所示,司机发现躺在路上的小狗时,紧急刹车,人会向前倾,此现象表明_________(选填“汽车”、“人”或“小狗”)具有惯性。刹车后汽车仍然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影响汽车向前运动距离长短的因素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2010芜湖)汽车车轮的外表面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纹,这是为了___________。某同学用水平推力推停在平直公路上的汽车,没能推动,这时推力_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汽车所受的阻力。快速行驶的汽车刹车后,由于_______,还会继续前进一段距离。

图7.3-5

8.(2010荆门)作为我国交通大动脉沪蓉高速一部分的武荆高速公路,全长约180km,全程最高时速限定为120km/h,一辆小汽车走完这段公路最少需要_______h;若遇雨雪天气,车轮与路面间的________较小,车辆必须减速慢行;在高速公路上行车,两车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且驾乘车辆的人员都必须系好安全带,这都是为了防止刹车时________给人带来危害。

9.(2010兰州)如图7.3-5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N,拉力F1为________N。

图7.3-6

10.如图7.3-6所示的实验中,在小车上竖放一木块:

(1)当突然向右拉动小车时,你看到木块向______倾倒。

(2)当向右匀速运动的小车撞到前面障碍物B突然停下来时,你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小车的上表面绝对光滑且足够长,则在第(2)次实验中,当小车停下来时,请你猜想一个合理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面你看到或猜想的现象都是由于木块的__________引起的。

图7.3-7

11.如图7.3-7所示,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中,用同一小车从同样高度的同样斜面滑下,接着在材料不同的平面上继续运动,分别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1)为什么要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车在不同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等,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个实验,可以推出小车不受外力时将会怎样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你举出一个防止惯性带来危害的事例:____________ _____。请你举出一个生活中减小摩擦力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 ____。

13.板书设计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