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范文 > 汉语拼音

汉语发展性深层阅读障碍的个案研究

眠云卧星

【简介】感谢网友“眠云卧星”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发展性深层阅读障碍的个案研究(共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汉语发展性深层阅读障碍的个案研究

汉语发展性深层阅读障碍的个案研究

报告了一个发展性阅读障碍个案J,J的'语音技能存在缺陷,音位、声调意识差,语音短时记忆能力弱,在汉字命名中产生大量语义错误、视觉错误和选择错误,表现出一系列深层阅读障碍症候群,是一例典型的深层阅读障碍个案.还讨论了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亚类型的分类标准以及分布特点.

作 者:栾辉 舒华 黎程正家 林薇  作者单位:栾辉,舒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5)

黎程正家(香港理工大学护理与医疗科学系,香港)

林薇(北京金色雨林学习能力研究中心,北京100045)

刊 名:心理学报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34(4) 分类号:B842 关键词:发展性深层阅读障碍   生理年龄对照组   语音缺陷   语义错误  

篇2: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诊断与矫治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诊断与矫治

发展性阅读障碍是一种最常见的学习障碍,严重阻碍了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患有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儿童在认知、情感、自我概念及社会性发展方面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关于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诊断、矫治两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矫治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 者:王梅先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重庆市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7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发展性阅读障碍   诊断   矫治  

篇3: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快速命名与正字法加工技能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的快速命名与正字法加工技能

摘要:目的:探查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快速命名和正字法加工的特点.方法:运用小学生识字量评价量表和标准瑞文智力测试,从171名小学二至四年级学生中选出20名发展性阅读障碍(DD)儿童、22名同年龄对照组(CA)儿童、18名同阅读水平对照组(RL)儿童.三组儿童进行数字、图片快速命名,和正字法加工技能测试,即真字、假字、非字判断任务,记录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DD组在数字、图片快速命名上的反应时均长于CA组(均P<0.01),图片命名的.反应时与R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数字命名反应时短于RL组(P<0.05).DD组和RL组均表现出拒绝假字的时间长于拒绝非字(均P<0.05),而CA组儿童此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存在数字快速命名缺陷,其图片快速命名速度落后,与其阅读水平表现一致.本样本中的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表现出明显的正字法效应,即能很好地判断假字和非字. 作者: 赵婧[1]毕鸿燕[2]杨炀[1] Author: ZHAO Jing[1]  BI Hong-Yan[2]  YANG Yang[1] 作者单位: 行为科学所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行为科学所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期 刊: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ISTICPKUCSSCI Journal: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年,卷(期): , 26(1) 分类号: B844.1 B842.5 关键词: 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    快速命名    正字法加工技能    横断面研究    机标分类号: B84 G44 机标关键词: 汉语    发展性阅读障碍    阅读障碍儿童    快速命名缺陷    正字法加工    技能测试    Chinese    children    反应时    统计学意义    阅读水平    图片命名    数字命名    对照组    智力测试    小学生    效应    评价量表    判断任务    识字量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篇4: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结了认知神经科学对拼音文字中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脑功能成像(fMRI和PET)研究,指出这些研究反映了解释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两种理论倾向--强调语言模块化的语音加工缺陷假说和强调非语言学作用的基本知觉加工缺陷假说.研究表明,颞-顶联合区(角回及其周围脑区)功能活动的变异是阅读障碍的主要神经基础,但其他脑区也起一定的'作用.作者认为,由于汉语文字系统的独特性,开展中文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脑功能成像研究是摆在认知神经科学家面前的任务之一.

作 者:周晓林 孟祥芝 陈宜张  作者单位:周晓林,孟祥芝(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

陈宜张(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31)

刊 名: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年,卷(期): 18(2) 分类号:B842 关键词:阅读障碍   脑功能成像   语音障碍   视觉障碍  

篇5: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脑机制-来自脑成像研究的证据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脑机制-来自脑成像研究的证据

摘要:发展性阅读障碍是一种特殊的学习障碍,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脑机制一直是研究者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应用,人们在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脑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脑结构研究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者在颞-顶叶、颢.枕叶、额下回、小脑等区域都存在一定的脑结构异常,这些脑结构异常要么表现在某个脑区的结构上,要么表现某个脑区结构的左右不对称性上.脑功能研究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者出现脑结构异常的区域也大多表现出脑功能的异常.脑功能连接的.研究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者脑功能连接的异常不仅涉及到同侧脑区前后部分的连接,还涉及双侧脑区相应部分的连接.另外,中文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发现了与拼音文字发展性阅读障碍不同的脑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揭示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脑机制以及拓展中文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研究提供了借鉴.Abstract:Developmental dyslexia is a specific learning disability. The cerebral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dyslexia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has fascinated many researchers.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brain imaging in studies of cerebral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dyslexia, 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Studies of developmental dyslexia structure image found that development dyslexia showed brain structure abnormal in the parietotemporal region, occipitotemporal cortex, inferior frontal gyrus, and cerebellum et al, manifesting either in one specific area or by the asymmetry of one area; the functional image studies revealed that development dyslexia showed activity abnormal in most regions that proved to display structure abnormality; studies of brain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monstrates that the abnormality of development dyslexia happened not only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front-back part in one cerebral hemisphere, but also 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hemispheres. In addition, some studies indicate Chinese development dyslexia has different brain mechanisms compared to that of alphabetic language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 for future developmental cerebral mechanisms research and for the expansion of Chinese development dyslexia research. 作者: 杨炀[1]  毕鸿燕[2]  王久菊[1] Author: YANG Yang[1]  BI Hong-Yan[2]  WANG Jiu-Ju[1]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期 刊: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ISTICSCIPKU Journal: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年,卷(期): , 36(11) 分类号: B844 关键词: 发展性阅读障碍    脑结构    脑功能    脑功能连接    Keywords: developmental dyslexia    brain structure    brain function    brain functional connection    机标分类号: R74 B84 机标关键词: 发展性阅读障碍    脑机制    脑成像研究    证据    Brain Mechanism    development    studies    structure    脑功能连接    结构异常    脑区    research    Chinese    左右不对称性    achievements    脑功能研究    脑成像技术    image    different    中文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创新基金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脑机制――来自脑成像研究的证据[期刊论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9, 36(11)杨炀  毕鸿燕  王久菊发展性阅读障碍是一种特殊的学习障碍,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脑机制一直是研究者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应用,人们在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脑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脑结构研究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者在颞-顶叶...

篇6: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产生机制-从行为到遗传研究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产生机制-从行为到遗传研究

摘要: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DD)是一种特殊的学习障碍,探索DD的产生机制有助于寻求DD儿童的鉴别和治疗方法.目前拼音文宁国家对DD的产生机制研究很多,结果也很丰富,但是很多观点还不一致.汉语DD研究起步较晚,各方面还不够深入和完善.简述了DD在认知、脑神经和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拼音文字DD与汉语DD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以揭示不同语言文字系统下DD者的认知神经差异.研究认为,应该大力加强对汉语DD的探究,这样不但为中国DD儿童的'诊治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以为DD的语种特异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 王久菊[1]  毕鸿燕[2]  卫垌圻[1]  翁旭初[2] Author: WANG Jiu-Ju[1]  BI Hong-Yan[2]  WEI Tong-Qi[1]  WENG Xu-Chu[2]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期 刊: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ISTICSCIPKU Journal: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年,卷(期): , 35(7) 分类号: B844 关键词: 发展性阅读障碍(DD)    行为研究    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    遗传研究    机标分类号: S85 R73 机标关键词: 发展性    阅读障碍    产生机制    行为    汉语    种特异性    治疗方法    学习障碍    文字系统    脑神经    认知    拼音文字    机制研究    儿童    中国    诊治    语言    理论    科学    鉴别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发展性阅读障碍的产生机制――从行为到遗传研究[期刊论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08, 35(7)王久菊  毕鸿燕  卫垌圻  翁旭初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DD)是一种特殊的学习障碍,探索DD的产生机制有助于寻求DD儿童的鉴别和治疗方法.目前拼音文宁国家对DD的产生机制研究很多,结果也很丰富,但是很多观点还不一致.汉语DD研究起步较晚...

篇7:汉语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的范畴知觉技能

汉语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的范畴知觉技能

刘文理1,3 伊廷伟2 杨玉芳3

(1.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天津300071;

2.顺义区人才服务中心,北京 101300;3.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 要:选取汉语中存在语音意识缺陷的阅读障碍儿童、正常儿童和成人各25名为被试,考察了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是否存在言语知觉缺陷。言语知觉任务采用范畴知觉范式,要求被试识别合成或自然的语音范畴连续体。结果发现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识别合成和自然的刺激都表现出范畴知觉缺陷,对范畴内刺激的识别缺少一致性;个体分析表明大部分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有较低的识别函数斜率;回归分析表明言语知觉技能通过语音意识的中介作用于阅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发展性阅读障碍;语音意识缺陷;范畴知觉;汉语儿童

1 前言

发展性阅读障碍在英语国家是一种常见的学习障碍,指在排除器质性损伤、智力缺陷等外显原因后,学龄儿童所表现出的严重的字词识别困难,进而影响到阅读理解和拼写,导致学业成绩低下( Lyon,Shaywitz,&Shaywitz,2003)。大量研究表明拼音文字国家的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或成人存在语音加工能力缺陷,如语音意识缺陷、语音短时记忆缺陷,其中语音意识缺陷是核心的认知缺陷( Morris et a1.,1998;Stanovich&Siegel,1994)。语音意识指人们有意识的通达并操作口语中语音单元的能力,反映了人们对言语中语音单元的敏感性( Anthony&Francis,2005)。研究者认为语音意识缺陷可能反映了阅读障碍儿童对口语中声音单元的表征比较粗糙,缺乏音段水平的精细表征( Goswami,2000)。这导致儿童难以掌握字素――音位水平上的对应关系,影响到语音解码和阅读习得。

然而研究者对阅读障碍患者语音加工缺陷的本质仍然缺乏深入的探讨。一些研究者认为语音加工缺陷起源于更基本的言语知觉问题。这得到部分研究结果的支持。采用言语知觉研究中常用的范畴知觉范式,研究发现阅读障碍患者存在范畴知觉缺陷,表现为对范畴连续体的识别缺少一致性,识别函数有更浅的坡度,范畴界限间的分辨峰更低等( Bo-gliotti, Serniclaes, Messaoud-galusi,&Sprenger-char-olles, 2008; Godfrey, Syrdal-Lasky, Millay,&Knox,1981; Serniclaes, Sprenger-Charolles, Carr6. &D6monet,2001)。如Godfrey等人(1981)考察了一组阅读障碍儿童和一组正常儿童识别和分辨合成的/ba/-/da/和/da/-/ga/范畴连续体的能力。结果发现阅读障碍组的识别曲线斜率与控制组差异接近显著,对范畴内刺激的识别有更低的一致性;对/ba/-/da/连续体上跨范畴界限的刺激对有更低的分辨率。研究者认为范畴知觉缺陷导致儿童难以在长时记忆中形成稳固的音位表征,进而导致有意识的操作语音单元和形成字素一音位间联结的困难( Godfrey et al.,1981; Serniclaes et al., 2001).

然而并非所有的研究都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存在范畴知觉缺陷。Manis等人(1997)将阅读障碍儿童划分为低语音技能组(存在明显的语音意识困难)和高语音技能组,分析表明只有低语音技能组识别函数斜率与年龄匹配和阅读水平匹配的控制组存在显著差异,高语音技能组识别函数斜率与两个控制组无显著差异。之后更多的研究发现阅读障碍儿童仅一个子组表现出明显的范畴知觉缺陷( Joanisse,Manis, Keating,&Seidenberg, 2000; Ramus et al..2003),Blomert和Mitterer( 2004)同时采用合成和自然的言语刺激对阅读障碍儿童的范畴知觉能力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采用合成刺激时阅读障碍儿童表现出范畴知觉缺陷,采用自然刺激时阅读障碍儿童没有表现出范畴知觉缺陷;研究者认为采用合成刺激可能高估了阅读障碍儿童的言语知觉异常,因为合成刺激缺少自然言语中冗余的声学线索,这加大了被试的加工难度。另外以成人为被试的研究也发现阅读障碍成人在多项言语知觉任务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一致的言语知觉缺陷( Hazan.Mes-saoud-galusi,

Rosen, Nouwens, & Shakespeare,2009)。

总之,以往研究对阅读障碍被试范畴知觉缺陷的探讨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组群比较发现阅读障碍儿童是否存在范畴知觉缺陷依赖刺激的自然程度;个体或亚组分析发现阅读障碍儿童中仅一个亚组存在范畴知觉缺陷。阅读障碍本身的异质性可能是研究结论不一致的一个原因,众多研究表明阅读障碍存在不同的亚类型,如语音缺陷型、延迟型、快速命名缺陷型等(Manis,Seidenberg,Doi,McBride-Chang,&Petersen, 1996; Wolf&Bowers, 1999)。研究者的一般假设是阅读障碍患者的语音加工缺陷源于言语知觉缺陷,即语音型阅读障碍患者会表现出言语知觉缺陷,而非其它类型的阅读障碍患者。但大多数研究在考察阅读障碍和言语知觉缺陷间的关系时都忽略了阅读障碍患者本身的异质性,这可能是研究结论不一致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考察单纯的语音型阅读障碍患者是否表现出言语知觉缺陷,这更有利于明确阅读障碍患者语音加工缺陷与言语知觉缺陷间的关系。目前研究将以汉语儿童为被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对汉语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所存在的认知缺陷的研究表明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同样存在不同的亚类型,其中有三组最突显的亚类型:一组是语音加工缺陷的亚类型( Shu,Meng,Chen,Luan,&Cao,2005;刘文理,刘翔平,张婧乔,2006),这组儿童存在明显的语音意识缺陷;一组是语素加工缺陷的亚类型,这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语素意识缺陷( Shu,McBride-Chang,Wu.&Liu,2006);最后一组是快速命名缺陷的亚类型,这组儿童表现出快速命名缺陷,通常(本网网 )伴有视觉技能缺陷或正字法缺陷( Ho,Chan,Lee,Tsang,&Luan,2004)。然而很少有研究对汉语阅读障碍和言语知觉缺陷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一项近期的研究考察了香港阅读障碍儿童知觉粤语中的声调和送气对比的能力,结果发现与年龄控制组相比阅读障碍儿童知觉范畴化的程度更低,这为汉语阅读障碍儿童存在言语知觉缺陷提供了初步的证据( Cheung et al.,2009)。

目前研究控制了阅读障碍儿童的异质性,单纯以汉语中存在语音意识缺陷的阅读障碍儿童为被试,进一步探讨阅读障碍儿童的语音加工缺陷是否源于更基本的言语知觉问题。研究预期以更加同质的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为被试,会更容易发现阅读障碍儿童所存在的言语知觉缺陷。此外汉语的语音和文字体系有自己的特点,在汉语中进行类似研究可以为解决拼音文字国家矛盾的研究结论提供新的见解。被试除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外,另选择了一组正常儿童和一组成人作为控制组。选择成人控制组的目的是将成人组的言语知觉模式作为发展成熟的标志进行参照,研究表明儿童的言语知觉技能并不成熟,与成人相比还存在差距( Hazan&Barrett,2000)。如果阅读障碍组儿童和正常儿童在言语知觉技能上表现出差异,通过与成人组的对比将更容易明确哪组儿童的知觉模式更类似成人,发展的更成熟。实验采用经典的范畴知觉范式,对汉语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和控制组被试的范畴识别能力进行了比较。刺激是汉语塞音送气一不送气对比连续体(/ba/./pa/)。为了考察刺激自然度对结果的影响,连续体除合成的刺激外,也包括由自然言语编辑而成的刺激。

2研究方法

2.1被试

被试包括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和两个控制组。其中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和生理年龄控制组儿童从小学三、四、五年级中选取,成人控制组来自大学生被试。成人控制组的范畴知觉模式作为发展成熟的标准进行参照。首先对天津地区一所小学的三、四、五年级儿童进行了语音意识测验、识字量测验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其中三年级165人,四年级177人,五年级244人,共586人参加了筛选测试。以下是筛选测验及各组被试的选择程序。

2.1.1 筛选测验

语音意识测验采用声韵检测和删音测验两个子测验,这两种测验是测查汉语儿童语音意识能力常用的测验方式( Shu,Peng,&McBride-Chang,2008;李虹,舒华,2009)。

声、韵检测采用新异性( oddity)范式,测查了儿童的声母、韵母意识。共有两组测试,分别要求儿童挑出韵母不同(如“喝车沙”)和声母不同(如“单都包”)的一个音节,每组16个项目,共32个项目,总分32分。

删音测验测查了儿童的音位意识。要求儿童删除音节的一部分(通常是一个音位)后,说出余下的音,如删除音节“砖( zhuanl)”中的“zh”(弯wanl)。共18个项目,总分18分。

小学生识字量测验采用由王孝龄和陶保平( 1996)编制的小学生识字量标准化测验,测验的信度和效度皆为0. 98。测验按年级分为5套,我们选用3―5年级的试题。每份试题有10组汉字,难度系数递增,要求儿童给每个汉字组一个词,如“栏一一____”。根据儿童每组中正确组词的个数可以计算出儿童的识字量。识字量测验较好的测查了儿童的汉字识别能力。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采用张厚粲和王晓平( 1985)修订的版本,可适用的年龄范围是5岁半到60岁,测查了被试的非言语推理能力,共60个项目。

听力障碍检测采用纯音听力计测查被试感知以20dB呈现的0.5、1、2和4kHz纯音的能力,排除听力阈限高于20dB的儿童。

语音意识测验中的声、韵意识集体施测,主试播放录音,要求儿童在答题纸上进行选择。删音测验个别施测,主试播放录音并记录儿童反应。每项测试开始前有两个练习,儿童理解任务后开始正式测试。识字量测验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每班有两个老师作为主试负责讲解指导语和维持秩序,儿童纸笔作答。最后对筛选出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候选儿童进行听力检测,以排除存在听力障碍的儿童。

2.1.2选择程序

首先计算了各语音意识测验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克伦巴赫a系数),声母检测是0. 73,韵母检测是0. 76,删音测验是0.82,适合进一步分析的需要。

语音型阅读障碍组( phonological dyslexics,PD)首先将各项语音意识测验的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分,标准分相加得到合成分数。选择语音意识合成分数和识字量成绩都低于年级平均分一个标准差的儿童作为语音型阅读障碍组的候选儿童,三个年级分别进行。之后从候选儿童中排除瑞文推理测验百分等级低于15%的儿童。最后根据教师访谈和听力检测排除存在严重注意力障碍、听力障碍及器质性损伤的儿童。最后剩余25名儿童作为语音型阅读障碍组被试,其中男生15名,女生10名。

生理年龄控制组( chronological age controls,CA)选择语音意识测验合成分数和识字量分数均高于年级平均分的儿童作为候选被试。再从这部分儿童中选择年龄、性别和瑞文测验成绩与PD组儿童相匹配的儿童作为年龄控制组。最后根据教师访谈和听力检测排除存在注意力问题、听力障碍和器质性损伤的儿童。共选择25名儿童作为年龄控制组,其中男生15名,女生10名。

成人控制组选自北京地区的大学生,普通话标准,无器质性损伤或精神障碍,共25名,女生14名,平均年龄21.2岁。

PD组和CA组被试在识字量、语音意识测验、瑞文推理测验等筛选变量上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见表l。检验表明识字量和各项语音意识测验分数组间差异显著(p<0. 001);年龄、瑞文分数等变量组间差异不显著。差异模式与被试组的筛选标准一致。

2.2实验刺激和程序

/ba-pa/连续体的合成刺激由klatt合成器合成,控制合成器中的嗓音振幅和噪音振幅参数使VOT( voice onset time)以lOms为步长从Oms变化到50ms,产生了由6个刺激组成的VOT连续体。刺激时长是260ms,/ba/终端VOT是Oms,/pa/终端VOT是50ms。基频(FO)从180Hz变化到190Hz。

自然刺激由普通话标准的汉语发音人产生的/ba/、/pa/声音拼接而成,同样控制VOT参数,构成以lOms为步长的连续体。/ba/刺激VOT是Oms,/pa/刺激有70ms的VOT。以/ba/刺激作为连续体上的/ba/终端,/pa/刺激的送气段替换/ba/刺激相应时长部分构成连续体上的其它刺激,替换时长以lOms为步长渐增至70ms,共产生了8个刺激。刺激时长是260ms。

识别任务包括练习和正式测试,练习呈现/ba/和/pa/两个终端刺激各三次,共6个项目。要求被试识别所听到的刺激是/ba/还是/pa/,主试给予反馈。正式测试时,合成连续体的6个刺激分别呈现6次,共组成36个项目,分两组以半随机顺序呈现。自然连续体上的(本网网 )8个刺激也分别呈现6次,分成三组以半随机顺序呈现。组间有1分钟的休息时间,正式测试没有反馈。

儿童组测试在学校安静的屋子里进行,个别施测。刺激用笔记本电脑呈现,儿童通过耳机接听,音量调整到舒适的水平。Praat软件控制刺激呈现,儿童用鼠标点击所听到的刺激是/ba/还是/pa/。测试时间约20分钟。成人组被试的测试程序同儿童组被试。

3 结果与分析

3.1 合成刺激

PD组、CA组和成人组在合成的/ba-pa/连续体上的识别函数见图1,横坐标为连续体上的VOT时长,纵坐标为各组被试在每个刺激上平均的/pa/反应比率。对识别数据进行了两种统计分析,首先比较了各组被试对连续体上刺激做出/pa/反应的比率差异;其次对识别数据进行了probit回归分析,对计算出的各组被试识别函数斜率和界限值进行了比较。

首先以被试组为组间变量,连续体上的刺激为组内变量进行了3(被试组)×6(刺激)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pa/反应比率为因变量。被试组主效应不显著,刺激主效应显著,F(6。)= 297. 19,p<0. 0001;组×刺激的交互作用显著,F(10.360)=2.55,p<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ba/终端(VOT为Oms)的/p/反应比率组间差异显著,F(10.360)=5.35,p<0. 01,多重比较表明PD组的/pa/反应比率显著高于CA组和成人组(p<0.05)。VOT为40ms的刺激也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F(2.72,=6.82,p<0. 01,多重比较表明PD组的/pa/反应比率显著低于CA组和成人组(p<0.01)。此外30ms和50msVOT刺激组间差异边缘显著(30ms,F10.360) -2. 61,p=0.08;50ms,Fc2.72)=2.75,p=0.07).

接下来对各组被试的识别数据进行了probit分析,计算出了每个被试识别函数的斜率值(slope,识别一致性的指标)和音位界限(识别率为50%的VOT值)。PD组、CA组和成人组被试识别曲线斜率和音位界限的平均值见表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斜率值组间差异显著,Fe10.360=10. 89,p<0.001,多重比较表明PD组儿童的斜率值显著低于CA组(p<0.01)和成人组(p<0.001),CA组与成人组差异不显著。对音位界限的方差分析表明组间差异不显著。

3.2 自然刺激

PD组和两个控制组在自然的/ba-pa/连续体上的识别曲线见图2。以被试组为组间变量,连续体上的刺激为组内变量进行了3 x8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被试组主效应显著,F(2.72)=14. 93,p<0. 001;刺激主效应显著,F(7, 504)= 391. 89. 19,p<0.0001;组×刺激的交互作用显著,F10.36011. 28,p<0. 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连续体上的所有刺激/pa/反应比率组间差异都显著:OmsVOT刺激,F(2.72)= 6.55,p<0.01; lOmsVOT束0激,F(2.72)=7. 19,p<0.01; 20msVOT刺激,Fc2,72)=9.93,p<0. 001; 30msVOT刺激,Fc2.72)= 10.72,p<0.001;40msVOT刺激,Fc2.72)=15. 48,p<0.001; 50msVOT刺激,Fc2.72)=16.61,p<0.001; 60msVOT刺激,Fc2.72)=16.2,p<0.001; 70msVOT刺激,Fc2,72)=8.6,p<0. 001。进一步的多重比较表明在OmsVOT刺激、20msVOT刺激、50msVOT刺激和60msVOT刺激上面PD组与CA组和成人组存在显著差异(p<0. 01)。lOmsVOT刺激和70msVOT刺激的/pa/反应比率PD组也显著不同于CA组(p<0.05)和成人组(p<0.01)。30msVOT刺激和40msVOT刺激的/pa/反应比率PD组与成人组差异显著(p<0.01),CA组与成人组也存在显著差异(p<0.01)。

PD组、CA组和成人组被试识别自然的/ba-pa/序列的斜率和音位界限平均值见表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斜率值组间差异显著,Fc2)=34. 94,p<0. 001;多重比较表明PD组儿童的斜率值显著低于成人组(p<0.001),CA组的斜率值与成人组也存在显著差异(p <0.001),PD组与CA组差异不显著(p=0.12)。对音位界限的方差分析表明组间差异显著,F)=10. 03,p<0.001;多重比较表明PD组与成人组差异显著(p<0.001),CA组与成人组差异显著(p<0.05)。

3.3识别函数斜率个体分析

PD组、CA组和成人组每个被试识别合成和自然的/ba-pa/连续体的斜率值散点图见图3。各被试组均表现出个体变异性,但大多成人组被试和CA组儿童的识别斜率值都高于1(除CA组儿童在自然序列上的斜率值),PD组儿童的识别斜率值更多集中于1以下。以1为界限的分析表明PD组仅6名儿童合成序列的斜率值高于1,5名儿童自然序列的斜率值高于1;CA组中相应的儿童分别是19和12名;成人组中相应的被试分别是19和22名。以0.5为界限的分析表明PD组儿童中分别有9名和12名被试识别合成和自然序列的斜率值低于0.5;CA组中相应的儿童分别是1名和7名,成人组中相应的被试是1名和2名。

3.4范畴知觉与语音意识、识字量间的关系

最后对范畴知觉技能、语音意识及识字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PD组和CA组的数据合并)。范畴知觉变量由合成和自然的/ba-pa/序列的识别函数斜率的标准分合成,语音意识变量采用合成分数。在控制了年龄和瑞文成绩后,计算了各变量之间的偏相关系数,范畴知觉技能与语音意识、识字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语音意识,r=0. 43,p< 0.01;识字量,r=0.46,p< 0.01),语音意识与识字量相关显著(r=0. 83,P<0.001)。之后以识字量为因变量,年龄和瑞文成绩为控制变量,范畴知觉和语音意识成绩为预测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范畴知觉变量先于语音意识进入方程时能够解释17%的识字量变异,△F61=12. 18,p<0.01,之后进入的语音意识变量可解释40. 4%的识字量变异,△Fe= 76. 11,p<0.001;范畴知觉变量在语音意识变量之后进入方程对识字量的解释不显著。控制了年龄和瑞文成绩后范畴知觉成绩能够解释17%的语音意识变异,△F=10. 45,p<0.01。

4讨论

目前研究采用范畴知觉范式,考察了汉语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是否表现出言语知觉缺陷。结果分析表明以合成的/ba-pa/序列为刺激时,PD组儿童的识别函数斜率低于CA组和成人组,终端刺激的识别一致性也低于两个控制组,PD儿童表现出范畴知觉缺陷;以自然的/ba-pa/序列为刺激时,PD组的.识别斜率显著差于成人组,与CA组的差异不再显著,但对个体刺激的分析表明PD组儿童对范畴内刺激的识别一致性也差于CA组儿童,因此,PD组儿童也表现出范畴知觉缺陷。对识别函数斜率的个体分析表明各被试组都存在个体变异性,但大多数PD组儿童的识别斜率较低,其中分别有1/3和约一半的儿童在合成和自然序列上的范畴化程度很低,大部分成人组和CA组被试有较好的范畴化水平。最后的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范畴知觉技能、语音意识和识字量间存在显著相关,范畴知觉技能能够显著解释语音意识和识字量的变异,但在语音意识变量进入方程后范畴知觉成绩对识字量的解释不再显著。

阅读障碍儿童在合成和自然的刺激序列中都表现出范畴知觉缺陷,这与Blomert等人(2004)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的研究发现阅读障碍儿童仅在合成的刺激序列中表现出范畴化缺陷,当刺激的自然度提高时,阅读障碍儿童的范畴知觉成绩与控制组没有差异。阅读障碍样本的同质性程度可能是研究结论存在矛盾的重要原因,目前研究仅选取存在语音意识缺陷的阅读障碍儿童作为被试,即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这是一组更同质的被试,与采用一般意义上的阅读障碍样本相比,目前实验可能更容易发现阅读障碍儿童所存在的范畴知觉缺陷,即使是使用更自然的刺激序列。

个体分析发现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的范畴知觉技能也存在一定的变异性,少部分儿童表现出较好的范畴化能力,大部分儿童的范畴化技能较低,其中有1/3和约一半的儿童分别在合成和自然序列上表现出严重的范畴化缺陷。这与Manis等人(1997)的个体分析结果存在一致性,他们的分析发现有约一半的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存在严重的范畴化缺陷。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在言语知觉技能上表现出的个体变异性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样本本身的同质性程度,尽管以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为被试已经提高了阅读障碍样本的同质性,但是被试的选择主要以识字量和语音意识等行为测验为依据,并不能保证所选择出的被试都是典型的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可能有少量儿童是因为一些其它的原因(如行为问题、动机问题等)在识字量和语音意识测验中有较差的成绩,也被选择为目标儿童,由此,样本的不同质会导致言语知觉成绩的个体变异。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是阅读障碍儿童的语音加工缺陷有除言语知觉缺陷外的其它原因,如一些研究者认为语音通达问题也是可能的原因( Ramus&Szenkovits,2008),然而这种观点仍然缺乏实验证据的支持。目前研究的个体分析表明大部分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表现出较低的范畴化水平,这倾向于第一种解释。

最后的回归分析表明控制了语音意识变量后,言语知觉技能对阅读能力的贡献不再显著。以往在拼音文字及汉语中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McBride - Chang, Wagner,&Chang, 1997;姜薇,2006),言语知觉技能似乎是通过语音意识的中介对阅渎能力的发展起作用。

范畴知觉缺陷如何影响到儿童的语音意识和阅读能力发展?Serniclaes.van Heghe,Mousty,Carr6和Sprenger-Charolles( 2004)认为范畴知觉缺陷反映了儿童以“同位音模式( allophonic mode)”知觉言语,与正常儿童相比,阅读障碍儿童对语音范畴内的声学差异更敏感,而对母语语音范畴间的差异更不敏感,这种知觉模式导致儿童形成的音位范畴表征缺少稳定性和一致性。语音意识任务要求儿童有意识的分离和操作音位范畴,这个任务能够成功完成的前提是儿童音位范畴的潜在表征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如果儿童潜在的音位范畴表征缺少稳定性和一致性,儿童有意识的分离和操作音位范畴时必然会出现困难,无意识的音位表征的稳定性最终会制约有意识的通达和操作音位所能达到的程度( Morais&Kolinsky,1994)。语音范畴表征缺少一致性也会影响到阅读习得,阅读习得要求在形一音之间建立起稳固的联结,特别是阅读习得的早期,儿童难以跨越语音的中介直接形成形一义之间的联系,需要经过一个“语音中介”的阶段。语音范畴表征缺少一致性会增加形一音之间联结形成的困难,破坏形一音之间1:1的映射,导致儿童所形成的形一音联结同样缺少稳固性和一致性。阅读习得的“语音中介”出现问题,导致儿童表现出语音型阅读障碍模式。因此,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的语音加工缺陷似乎反映了潜在的语音范畴表征的异常,这种异常可以通过言语知觉任务表现出来。

5 结论

(1)汉语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表现出范畴知觉缺陷,对语音范畴内的刺激识别缺少一致性,无论言语刺激是合成的还是自然的。

(2)语音型阅读障碍儿童在范畴知觉技能上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但大部分儿童有较低的识别一致性。

(3)言语知觉技能通过语音意识的中介对阅读能力的发展起作用。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