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范文 > 诗词鉴赏

观梅有感诗词鉴赏

圆南瓜

【简介】感谢网友“圆南瓜”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观梅有感诗词鉴赏(共12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观梅有感诗词鉴赏

刘因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①。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②。

注释

刘因:元初诗人,元世祖称之为“不召之臣”,此诗写于元灭南宋之时。

①西湖处士:指北宋诗人林逋(bū)。林逋,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终身不仕,亦终生未婚。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二十年足迹不涉城市。因喜植梅养鹤,故有“梅妻鹤子”之称。古人称像林逋这样的有德才而隐居的不仕者为处士。

②元:同“原”。

(1)“此心元不为梅花”一句,作者说他心里挂念的不是梅花,那么他挂念的是什么?

(2)请指出诗中运用的两种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诗人只是借助梅花抒发感慨罢了,梅花的盛衰并不是自己人真正挂念的,诗人所要表达的是对南宋江南美好河山沦入蒙古统治者之手的悲慨。

(2)一是虚实结合,写北方的梅花为实,想象南方的梅花为虚;二是用典,用林逋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思想。

赏析:

北方战乱初定,春风吹落梅树枝叶上的尘埃,经冬的梅花今又开放,不由得联想到以爱梅著称的林逋。或许这北方的'梅花,在经历了战争烽烟后,也梦想着能够植根于林逋的孤山梅园中吧?后两句则宕开一笔,先是担心江南春色已减,西湖之梅恐已衰歇。但转念一想,只是借助梅花以发感慨罢了,梅花的盛衰并不是自己真正关心的,诗人所要表达的是对江南美好河山沦入蒙古统治者之手的悲慨。

篇2:观书有感诗词鉴赏

【半亩方塘】半亩池塘,形容很小的地方,观书有感的成语。

【天光云影】天上的光亮、云朵映在水中的影子。

【源头活水】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成语典故: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诗

-------------------华丽丽的分割线------------------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译文编辑

其一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

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

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

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

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

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创作背景编辑

庆元二年(11),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作品鉴赏编辑

文字赏析: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观后感《观书有感的成语》。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

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

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对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在这首诗中是讲读书的方法,但一样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很通俗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是的,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要学的知识太多了,各种各样的书让人们目不暇接。如果人们急于求成,不花功夫去一点点的积累知识,就不能取得好的学习方法。要读大量的书,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成,人们只有在学习中摸索一套对自已有意的方法,才能扩大知识面,让那些知识象个图书馆一样存贮在人们的脑中,这样人们就学倒了大量的知识,并学有所用。

后世影响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篇3: 观“梅”有感

古诗原文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译文翻译

北方战乱初定,春风吹落梅树枝叶上的尘埃,经冬的梅花今又开放,不由得联想到以爱梅著称的林逋。

或许这北方的梅花,在经历了战争烽烟后,也梦想着能够植根于林逋的孤山梅园中吧?

注释解释

西湖处士:指北宋诗人林逋(bū)。林逋,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终身不仕,亦终生未婚。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二十年足迹不涉城市。因喜植梅养鹤,故有“梅妻鹤子”之称。古人称像林逋这样的有德才而隐居的不仕者为处士。

元:同“原”。

诗文赏析

北方战乱初定,春风吹落梅树枝叶上的尘埃,经冬的梅花今又开放,不由得联想到以爱梅著称的林逋。或许这北方的梅花,在经历了战争烽烟后,也梦想着能够植根于林逋的孤山梅园中吧?后两句则宕开一笔,先是担心江南春色已减,西湖之梅恐已衰歇。但转念一想,只是借助梅花以发感慨罢了,梅花的盛衰并不是自己真正关心的,诗人所要表达的是对江南美好河山沦入蒙古统治者之手的悲慨。

篇4: 观“梅”有感

殷雪梅老师,为了救几个学生而奋不顾身地倒在血泊之中……这个感人的故事传遍了江苏的每个角落,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月20,学校组织我们去看话剧--《永远的学梅》。话剧讲述了殷老师生前对学生的关爱、负责,帮助一名差生恢复信心。

开始,上演了殷老师宁愿不评上先进也要“小强”留在她们班,殷老师用种种方式化解了小强与同学之间的隔阂,可谓是用心良苦。之后的种种事例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胜似母爱的师爱!那时,我心中已是长江之水奔腾汹涌。在最后殷老师带领其他同学去扫墓,却遇到了一辆疾驰的汽车,殷老师见了,拼命地挥手,大喊:“停车,快停车!”但都是徒劳,在这危急关头,她奋力推开身后的六位学生,用身躯挽救了6个孩子的生命,但自己却……

这使我想起了以前的报道。20xx年3月31日,殷雪梅老师为了拯救身后的6位学生的生命,张开双臂,用身躯阻挡者疾驰而来的小轿车……25米,整整25米,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在这个世界上行走、生活、奋斗、热爱,奉献了52年的生命历程,嘎然跌倒,让人无法接受……殷雪梅老师的生命的车轮滚动了52个春秋后,嘎燃而止……她用身躯创造了一个奇迹---挽救了6条生命,但奇迹并没有再次降临---4月5日凌晨,英灵飘然逝去……是的,殷老师走了,可她在用另一种方式活着。我坚信,殷老师的生命会在所有有良知的人身上,延续,永远,延续……

在此之前,别说在中国,就是在江苏,在常州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有一个叫殷雪梅的小学教师,也包括我.但我现在知道了这样一个优秀的老师,因为她的离去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了。然而,我宁愿都不知道有个伟大的女教师,她叫殷雪梅。因为这样,她还可以活着,健康的活者。如果可以,相信所有人都会愿意的!这样,我们就不会失去一位好老师,好母亲了!或者是这辆小轿车在他们之前或之后再开过去……我真的不希望一位好老师就这样成为了英雄,即便我们这个民族,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再缺少英雄---我也不希望!

从殷雪梅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用博爱之心,铸造师德之魂……

殷老师,我们向您致敬!

篇5: 观“梅”有感

“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身为“岁寒三友”又名“花中四君子”的梅花,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一直蕴藏着一股清白高洁、坚贞不屈的优秀品格。被古人赞颂、被现代人歌颂,梅花总是这样坚定,孤傲的性格依旧没有改变。

然而今天,我就要亲自去观赏这坚定的“花中君子”。到了梅园门口,看见一块上面写的“妙香园”的匾额。走进大门――哇!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一排排梅花树伫立在梅园的道路上,好似一位位坚贞不屈的女战士,忠实地守护着梅园。梅花特别艳丽:有的是白花花的一片,有的是红艳艳的一片,有的是黄灿灿的一片,还有的是粉扑扑的一片……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梅花的种类也多的不胜枚举,数也数不清。那场景是多么壮观啊!

仔细看,还有含苞待放的梅花苞,娇柔中透着几分骨气,骨气里又韵出一股柔美。继续往前走,又有新的壮观景象――我们看到了“梅王”和“梅后”。啊!看到了梅王我才知道,原来它的气势这么庞大。他历经沧桑,仍精神矍铄、枝繁叶茂。可以想象,它是园里长势最旺、抗性最强的梅花品种。他像一个魁梧的勇士,用他那最宽厚的臂膀庇护着梅园的子子孙孙,是可敬可爱的“梅王”。“梅后”的气势决不亚于“梅王”。而她,骨子里又透出一股娇柔之美。“梅后”简直是一位柔情似水、风情万种的“梅花仙子”。她是垂枝梅中栽培最久、体态最丰腴的一株。她与梅王在一起同为东湖梅园的镇园之宝,又如一对美满的夫妻,真为东湖增光添彩呀!梅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艳丽,花瓣几乎透明了,我们又看见了梅花的柔美。

我想,武汉市的市花之所以是梅花,是因为为了赞颂梅花那不屈不挠,坚定不移,清白高洁的梅花精神。也希望武汉人民能够像梅花一样,保持清白,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坚贞不屈的精神。共同打造和谐武汉!今天,我观赏了梅园的梅花,深有感触。梅花那种不为艰险、不怕困难,在敖霜中挺过种种困难,无所畏惧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和学习。“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吐清香?”“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的《咏梅》写得好啊,别的花都争奇斗艳,只有梅花,不管经历多少风霜,仍默默地开放。“心如铁石总温柔,玉骨姗姗几世修。”叶帅的《梅》写出了梅花本身的温柔,但坚硬的玉骨却永不畏惧。

坚强的梅花啊,你坚贞不屈、清白高洁的精神,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

篇6: 观“梅”有感

看完话剧《永远的雪梅》,一个巨大的矛盾在我的脑海中盘旋:如果说艺术作品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话,那么这出话剧所呈现的事实与英雄教师殷雪梅的事迹是叠合得毫无缝隙,又怎么去解释呢?仔细想想,所有关于模仿、自然主义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术语在真实的故事面前是那么微不足道,只有殷老师的爱心在不断放大,那阳光般的温暖漫过我的头颅。

殷老师是个好老师,因为她有一颗滋养万物、温暖他人的爱心,如春雨,如烛光,永不褪色。殷老师微笑着走近孩子,蹲下身子倾听,掏出心来对话。在她的眼里,从来就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也从来没有不是自己的孩子:她将受伤的学生送往医院,并不顾身体虚弱要守护在孩子身边;她给倔强却又孤独的学生过生日,却忘记了蛋糕是儿子为自己生日准备的;她在雪夜撑起一柄爱的雨伞,让迷途的孩子感受到母爱的力量……可以说,有她的地方,爱从不缺席。

显然,做殷老师的学生无疑是幸福的,我也愿意相信,泉下有知的殷老师也会因幸福着学生的幸福而体味到巨大的幸福。这种幸福像水纹一样慢慢扩大,成为持久的感动,感动着常州,感动着中国。这是爱的力量,更是爱心教育的力量。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发展人,发展人首先要有爱的土壤、爱的阳光,惟有如此,才能唤醒爱的种子,培育爱的氛围,扩展爱的内涵,创造爱的世界。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爱是万万不能的。勃朗宁夫人说过:“拿走爱,世界将变成一片巨大的坟墓。”固然,爱在教育园地开放的花朵是美丽的`,但是,只有结果才是爱的教育的真谛。殷老师践行并收获到爱的果实,那一个个“活”字,已经昭示孩子们生命意识勃发高扬,那无尽的泪水在表达出感恩的同时,也净化着孩子们内心,并感染着我们前进。用那本令全世界亿万人感动而泣的伟大作品《爱的教育》封面上的话令人深思:“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这又何尝不是殷老师和像她一样播种爱心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呢?

殷老师倒下了,但爱的征程并没有结束,“让教育充满爱”理应成为每一名后继者的行动指南。在常州教育高歌猛进发展迅速的今天,让我们接过爱心高扬的旗帜,继续在太阳底下书写心灵的华章!

篇7: 观“梅”有感

观梅有感原文

作者:刘因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观梅有感注释

①西湖处士:指北宋诗人林逋(bǖ)。林逋,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终身不仕,亦终生未婚。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二十年足迹不涉城市。因喜植梅养鹤,故有“梅妻鹤子”之称。古人称像林逋这样的有德才而隐居的不仕者为处士。

②元:同“原”。

观梅有感赏析

北方战乱初定,春风吹落梅树枝叶上的尘埃,经冬的梅花今又开放,不由得联想到以爱梅著称的林逋。或许这北方的梅花,在经历了战争烽烟后,也梦想着能够植根于林逋的孤山梅园中吧?后两句则宕开一笔,先是担心江南春色已减,西湖之梅恐已衰歇。但转念一想,只是借助梅花以发感慨罢了,梅花的盛衰并不是自己真正关心的,诗人所要表达的是对江南美好河山沦入蒙古统治者之手的悲慨。

篇8:梅花落诗词鉴赏

梅花落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译文翻译

庭院中有许许多多的杂树,却偏偏对梅花赞许感叹,请问你为何会如此?是因为它能在寒霜中开花,在寒露中结果实。可是,一旦到了春天,在春风中摇荡,在春日里妩媚的你,却纷纷随风飘落净尽,徒有抗寒霜的外表,却没有抗寒霜的本质。

注释解释

①中庭:庭院中。

②咨嗟:叹息声。

③君:指上句“偏为梅咨嗟”的诗人。

④其:指梅花。作花:开花。作实:结实。其下是诗人的.回答。这二句是说梅花能在霜中开花,露中结实,不畏严寒。

⑤尔:指梅花。霜华:霜中的花。华,同“花”。这三句是说梅花(纵使在艰难日子显示出抗霜抗露的特质)一旦遇到了春风春日,就赶紧摇荡著腰肢去谄媚它们了。徒有抗寒霜的外表,却没有抗寒霜的本质。

⑥霜华:即前句 “霜中能作花” 的简称。

⑦霜质:本指梅花的抗寒能力,借喻抵抗艰难恶劣环境的本质。

篇9:《早梅》诗词鉴赏

《早梅》诗词鉴赏

出自盛唐诗人张谓的《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赏析

自古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篇10:《早梅》诗词鉴赏

《早梅》诗词鉴赏

出自盛唐诗人张谓的《早梅》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赏析

自古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

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这一句承上启下,是全诗发展必要的过渡,溪桥二字引出下句。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梅与雪常常在诗人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如许浑《早梅》诗云:素艳雪凝树,这是形容梅花似雪,而张谓的诗句则是疑梅为雪,着意点是不同的。对寒梅花发,形色的似玉如雪,不少诗人也都产生过类似的疑真的错觉。宋代王安石有诗云: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也是先疑为雪,只因暗香袭来,才知是梅而非雪,和此篇意境可谓异曲同工。而张谓此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了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并且透过表面,写出了诗人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读者透过转折交错、首尾照应的笔法,自可领略到诗中悠然的韵味和不尽的意蕴。

译文

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

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注释

(1)迥(jiǒng):远。

(2)傍:靠近。

(3)发(fā):开放。

(4)经冬:经过冬天。

(5)销:通“消”,融化。这里指冰雪融化。

作者简介

张谓(?--777年) 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泌阳县)人,唐代。天宝二年登进士第,乾元中为尚书郎,大历年间潭州刺史,后官至礼部侍郎,三典贡举。其诗辞精意深,讲究格律,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著名,《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

篇11:《观猎》诗词鉴赏

《观猎》诗词鉴赏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题解

诗题一作《猎骑》,系王维早年的作品。

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飞扬。

句解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角弓”,用角装饰的硬弓。“渭城”,即秦时咸阳故城,在渭水北岸。

诗人观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强劲的北风吹过拉开的紧绷的弓弦,硬弓嗖嗖作响,发出尖锐的颤音。这个精彩的细节,立刻渲染出“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紧张气氛,也唤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劲风中射猎的,该是何等英雄人物?

第二句将军的出场,恰合读者的期待。诗的一二句如果颠倒顺序,便悬念全无。手持硬弓、孔武有力的将军是如何打猎的`呢?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草枯”,则动物无处藏身,成为猎鹰捕捉的目标;“雪尽”,则地面干燥,猎马跑起来格外轻松。“鹰眼疾”、“马蹄轻”,仅仅六个字,但猎鹰发现目标后闪电般飞扑过去、猎骑疾风般追踪而至的迅猛之势,已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的,是那位策马驱鹰的将军。诗人虽没有对将军进行任何正面描写,但读者都已确信无疑,他是何等勇武矫健、豪迈潇洒。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与渭城相距七十余里。“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与新丰市又相隔七十余里。相距过百里的两地,诗人轻轻松松地用“忽过”、“还归”连接起来,足见大获而归的将军驰骋之疾速,令人有瞬息千里之感。

更深一层的意味在于,“新丰市”乃当时出产美酒的盛地(王维诗便有“新丰美酒斗十千”之句),“细柳营”本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两个看似寻常的地名,实际暗喻着这位狩猎的主人公同样具有名将的潇洒与风度。

狩猎、归营,轻松快捷,仿佛是一瞬间的事,想必将军一直心情澎湃。当他回到营地,心境平静下来,情不自禁地回望远方: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遥看刚才狩猎的地方,已经是千里之外,夕阳西下,风定云平。

此景遥接篇首。全诗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的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喜悦满足的心境相称。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堪称妙笔。

“射雕”是一个著名的典故。据《北史·斛律光传》记载:斛律光打猎时,见到云中一只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此被人称为“射雕手”。此言“射雕”,有暗示将军臂力强、箭法高之意。

想来将军回看射雕处,必当有兴致未尽之感。那样,也许在将来的某一日,会进行另外一场同样激烈的狩猎。诗的这一结尾,遥曳生姿,饶有余味。

评解

这首诗写了一场完整的狩猎活动,没有大场面的描写,只有细节的点染。“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将狩猎情景写得有声有色,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忽过”、“还归”抓住的是将军回营途中最有代表性的动作,让读者似乎感受到了将军飞驰而过产生的风。而这些细节的共同特征,就是具有极强的张力和动感。这使诗歌充满了向上的活力,正如此时的王维,英姿勃发,青春激扬。

全诗的结构一气呵成,而又层次分明:以动景起句,渲染气氛;中间四句以飞动的意象、明快的节奏,生动逼真地展现了将军打猎、归营的情状;以静景结尾,首尾回环映照。可以说,这首诗起得奇险,收得洒脱,字字锤炼,句句得法,承接有序,一气流走。难怪清人沈德潜对其艺术手法叹为观止:“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

篇12:观梅有感作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发现,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事情。

今年我回老家的时候,无意中在墙角发现了一株梅花。它既没有月季的'艳丽,也没有兰花的清幽,更没有荷花的高洁。但当我看到它时,它被一层厚厚的雪压着,可梅花的树枝并没有因此弯下腰,反而更加傲然挺立。我摘下一朵,看了看它的样子,既没有怒发盛开,也没有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我便随手将它扔掉了。

过了几天,我又去看那株梅花。在如此严冬之下,竟长出了花苞,这让我感到难以置信,一朵小花在严寒下还能开放吗?我看着它,它身上的雪花如同梅花的树叶,但它却浑然不知,继续在这寒冷的冬天傲然绽放,让我感觉分外红艳。就像这株梅花,即使遇到困难,也绝不低头,迎难而上。这种坚贞不屈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看到梅花,我似乎也看到了历史上许多铁骨铮铮,具有梅花品质的人。像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他们的路程十分坎坷,翻过五岭,爬过乌蒙山,跨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在长征途中缺衣少食,甚至水源都难以保证,只能吃野菜,有时甚至连野菜都没有,一根皮带都能吃上好几天。但正是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红军战士不畏艰难,挺或者一次又一次敌人的围剿,最终到达了陕北,完成了这一伟大的壮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风雨之后,彩虹才会笑得更加夺目,所以让我们在困难中挺立吧!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