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范文 > 诗词鉴赏

孟浩然《清明即事》古诗赏析

roney

【简介】感谢网友“roney”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孟浩然《清明即事》古诗赏析(共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孟浩然《清明即事》古诗赏析

孟浩然《清明即事》古诗赏析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1), 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2), 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 莺飞蝶双戏。

堂堂坐相忆(3), 酌茗聊代醉(4)。

作品出处: 注全唐诗:卷159_57

【注释】 帝里:帝王居住之处,指京都。(2)合:合远,指车声繁杂。 (3)坐:聊且。(4)酌茗:饮茶。聊:姑且。

【赏析】 开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了这首五言诗,艺术地反映了作者的感慨和深深的愁绪。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坐在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

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

其他描写清明的古诗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天有霓裳》清明诗 (当代)刘小烽(刘周)

其一:憔悴坟头土,见之如亲人;千古仿徨事,此物最伤情

( 注:丙子,丙子年。评析:凡读过此诗而到亲人坟前者,必能忆起此诗)。

其二:丙子清明: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

(评析:此诗落笔写景,以景寓情。先写娇嫩艳丽的桃花杏花。次写风雨扑打着花枝.花儿静静的盛开。再写雨珠或者还夹着泪珠,从行人的脸上悄悄滑落,此时忽又从不远的几处坟头传出凄惋的哭声。这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清明上坟场景,淡淡的哀怨中透着微微的温馨,使人于此觊见生活的平淡与人类繁衍不息的伟大。)

其三:辛已清明:天公无情最无情,不怜人间孝子心;为赚小可一掬泪,忍教清明雨纷纷

(注:辛巳:辛巳年。小可:作者谦称。评析:读此诗,仿佛清明之雨全由孝子之泪化成,雨与泪交融,泪使雨凄冷。淅淅沥沥,纷纷而下者,不正是孝子的心在落泪吗?)

其四:风吹外婆在时雨,雨打外婆在时风;年年此日都留泪,岁岁坟前奠斯人。

其五:阴阳无途通音问,清明寻路且上坟;点点泪和纸钱化,水酒少去不见人。

其六:道边衰草萌生意,一点新绿妆枯黄,纵然无雨犹下泪,外婆坟在堆云旁。

其七:坟头掊土新叠旧,坟前草木枯又青;音容应在此地下,湮没黄尘多少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杜牧古诗《清明》赏析

2.古诗清明诗句

3.阅读古诗清明

4.清明节的古诗带图

5.清明节的诗句 古诗

6.清明节的古诗图片

7.清明节的古诗名句

8.清明节的古诗及作者和出处

9.古诗清明教案

10.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

篇2:孟浩然清明即事原文及赏析

孟浩然清明即事原文及赏析

【原文】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注释】

①此诗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

②帝里:京都。

③据此句,知作诗时作者不在帝里。

④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翻译】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

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赏析】

清明即事,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开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

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了这首五言诗,艺术地反映了作者的感慨和深深的愁绪。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

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坐在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

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 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篇3:《清明即事》(作者:孟浩然)唐诗赏析

《清明即事》(作者:孟浩然)唐诗赏析

清明即事

作者: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注释

①此诗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

②帝里:京都。

③据此句,知作诗时作者不在帝里。

④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清明即事》赏析:

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篇4:清明即事,清明即事孟浩然,清明即事的意思,清明即事赏析

清明即事,清明即事孟浩然,清明即事的意思,清明即事赏析 -诗词大全

清明即事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体裁:五古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篇5:孟浩然《清明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清明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译文】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

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注释】

此诗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

帝里:京都。

据此句,知作诗时作者不在帝里。

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了这首五言诗。

【作品赏析】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

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篇6:孟浩然诗《清明即事》原文赏析

孟浩然诗《清明即事》原文赏析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1), 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2), 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 莺飞蝶双戏。

堂堂坐相忆(3), 酌茗聊代醉(4)。

作品出处: 注全唐诗:卷159_57

【注释】 帝里:帝王居住之处,指京都。(2)合:合远,指车声繁杂。 (3)坐:聊且。(4)酌茗:饮茶。聊:姑且。

【赏析】 开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了这首五言诗,艺术地反映了作者的感慨和深深的愁绪。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坐在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

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于军波)

篇7:孟浩然清明即事古诗带拼音版

huā luò cǎo qí shēng , yīng fēi dié shuāng xì 。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kōng táng zuò xiāng yì , zhuó míng liáo dài zuì 。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孟浩然清明即事翻译

译文

京都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郊外微风拂柳一片葱翠一片。

落花飞舞芳草齐齐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成双成对的蝴蝶嬉戏不已。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聊以慰藉。

注释

此诗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

帝里:京都。

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篇8:孟浩然《清明即事》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即事》注释:

①此诗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

②帝里:京都。

③据此句,知作诗时作者不在帝里。

④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篇9:孟浩然清明即事原文及翻译

孟浩然清明即事原文及翻译

【原文】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注释】

①此诗除《全唐诗》外,诸本皆不载,似非孟浩然所作。

②帝里:京都。

③据此句,知作诗时作者不在帝里。

④茗:茶。按,饮茶之风,似始盛于中唐以后,盛唐时尚不多见。

【翻译】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

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诗人简介】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故后人把孟浩然与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诗人评价】

苏轼:子瞻谓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樊泽:故处士孟浩然,文质杰美,殒落岁久,门裔陵迟,丘陇颓没,永怀若人,行路慨然。前公欲更筑大墓,阖州搢绅,闻风竦动。而今外迫军旅,内劳宾客,牵耗岁时,或有未遑。诚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负公夙志矣。

蔡传:孟浩然诗组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清代王士碌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闻一多: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篇10:古诗《寒食即事》赏析

《寒食即事》作品介绍

《寒食即事》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2卷。

《寒食即事》原文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