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设计 > 教案

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猫姐姐

【简介】感谢网友“猫姐姐”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共20篇),欢迎参阅。

篇1: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矛盾的含义,初步懂得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概括哲学观点,能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事例,培养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的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理 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关于矛盾的故事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矛盾观的兴趣;通过矛盾普遍性的学习,提高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自身生活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学习,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

(2)教学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步骤一、故事导入, 目标定向。

通过口述和幻灯 片展示:九道门的 故事 ,提出问题:材料中的男子能找到女朋友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教师引导:用哲学语言回答就是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引出课题)

让学生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目标定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定向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步骤二:学案引领, 自主学练。

通过课前预习案,让学生自主查漏补缺,并用幻灯片展示各小组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学。

教学过程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组内同学对探究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并派出一位同学进行板演。

探究的问题:

(一)、问题探究一:

多媒体展示:漫画“他敢剪吗?”

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二)问题探究二:

多媒体展示:材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试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分析。

(三)问题探究三:

1、找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矛盾。并根据材料得出你们的研究结论。

2、讨论: 现阶段你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大学毕业后会关心什么问题?问题解决了,还会不会有新的问题?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四)问题探究四:

从中国古代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对“ 世外桃源”的向往,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他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然而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的理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思考:为什么“他们的理想只能是一种空想” ?我们应如何对待现实生活存在的矛盾?

( 五)问题探究五: 多媒体展示图片,思考: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在哲学上给我们什么启示?

各小组学生代表把本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板书,板书结束后,请 另外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该小组的答案,并进 行打分。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探究,小组学习讨论,小组代表进行讲评,其他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理解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教学过程步骤四: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通过探究一,老师总结:在图中 ,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 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探究二,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 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两个具体的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进行讲解

教师: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矛盾斗争性与矛盾同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通过探究三,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通过探究四,教师:我们怎样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呢?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方法论)

通过探究五,引导学生认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在学生活动探究的基础上,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步骤五:通过师生的共同回顾,借助多媒体,形成课本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避免知识点的碎片形成。

搞中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精选教案案例

篇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 ,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习惯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教师:上节课下课的时候布置给大家的作业都准备了吧,下面我要请几位同学来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那些同学来说一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可能回答的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

教师:好的,看来大家课后都很认真地预习了新课,并作了思考。大家先记下他们所说的事例,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分析这些例子。现在给大家欣赏一首艾青的诗——光的赞歌,大家可以出声朗读,感悟这首诗的同时找出诗的当中矛盾的词语。

(ppt)光的赞歌 (节选)﹨原著:艾 青﹨每个人的一生﹨ 不论聪明还是愚蠢﹨不论幸福还是不幸﹨ 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也有暗﹨甚至暗中也有光﹨不少丑恶与自私﹨隐藏在光的下面﹨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总结如“聪明与愚蠢”“光与暗”等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老师:这些词语都是一一对应的,相互对立,如果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了)

二、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试着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注意:这里所说的“对立”与“统一”是指矛盾内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不能把它具体化成就是“对立”和“统一”两个词,大家一定要明了这一点。就像是“物质”这个哲学范畴,不能把它具体成每个事物一样。

(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诗句中的词加以点评。)

教师:为了更好地掌握矛盾这个概念,请大家把书翻开到课本67页,阅读课堂探究,并讨论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是指语言之间相互对立,前后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教师:好了,理解了矛盾概念之后,我们再一起来探究矛盾的两个属性,首先来一起看漫画,并回答两个问题。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他敢剪吗?”

请问: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

运用: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

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同学们打开课本到68页,阅读相关链接,进一步理解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同一属性。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

第一,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

篇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指导思想: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开展创新性有效教学、构建创新性实效课堂的教学要求,围绕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重要问题核心进行情景教学构建,问题设计和探究,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形成推理感悟达到理解的过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2)方法与途径:

通过机器人换人、中国俄国一带一路的外交情境设计,提高学习矛盾观的兴趣;通过矛盾普遍性的学习,提高用矛盾方法分析自身生活、学习的自觉性,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射雕英雄传中五位武学宗师问题探讨,通过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同一性和斗争性,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重要问题核心进行情景构建,通过三个情景地构建,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参与思考,重在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推理的过程。通过情境设计,提高学习矛盾观的兴趣。过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学习,增强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

(4)教学内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所在。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框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 电子白板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以及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难点在于矛盾两个属性的关系和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准备

了解准备机器人在中国发展的近况,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一带一路”对中国与俄国关系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射雕英雄传中五位武学宗师的基本信息;

精准扶贫相关的信息资料;

搜集图片、文字信息,制作课件。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韩非子·说林上》中记载:“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

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出席外交活动演讲时指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从中可以体会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更要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推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一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篇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教材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政治 单元主题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课题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第九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其内容设计为两个框。?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框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结合。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 , 教学 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 教学 思路。 设计策略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生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探究分析法:教师引导,层层剖析,淡化结论,注重参与,强调过程。

实例引导法:用具有本土特色的事例,以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

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解决教材中的疑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活动体验及身边的热点等,引导他们学会在生活中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教学资源与手段 学生准备:1.每人带一张药品说明书

2.课前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学习区

教师准备:1.设计学生学案

2.搜集“老妇人”“阿凡提”等故事

篇5:高二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高二政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一、教材分析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2)矛盾普遍性原理

(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运用

⑴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⑵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

⑶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事例,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对立同一的观点看问题。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2)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重难点:矛盾的概念、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四、学情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 ,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五、教学方法:

1、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2、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4、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六、课前准备

1、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关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7中间方框中的实例,思考问题:

(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导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课题,并出示教学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活动一:利用教材P67漫画:你敢吗?学生思考并讨论

【精讲点拨】

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探究活动二:学生阅读教材P6768老子的一段论述,并讨论:

(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

(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精讲点拨】

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篇6:关于高中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程与方法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授课班级为蓟县一中高一学生,“矛盾”一词对高一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矛盾”,但是这是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现象,哲学上矛盾是对具体矛盾的的抽象、概括、总结,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鉴于学情分析,在设计时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同时,教学中应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育理念:通过列举现实的事例,拉近学生与哲学问题的距离,通过情景的设置使学生在情境中生成对矛盾问题的认知和深化领悟。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矛盾的相关道理并用于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原则: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积累,将对矛盾的理解从生活常识的层次提高到哲学的层面,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

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教学难点

矛盾的概念;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情境导入

视频:时事分析“美国国务卿克里访华”(3分钟)

学生回答:中美关系有哪些内容和特点

教师展示幻灯片:

一、合作与共赢

1、中美两国的利益联系日益紧密。

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4466亿美元,是两国建交时的182倍。

2、中美高层往来和对话磋商频繁、深入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战略安全对话、亚太事务磋商、中东事务磋商、省州长论坛等多个重要对话机制。

3、中美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着沟通与合作。

两国在朝核、伊朗核等地区热点问题以及反恐、防扩散、气候变化、能源、粮食安全、疾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上开展富有成效的协调与合作。

二、分歧与对立

1、政治偏见所致(意识形态)

2、相互缺乏了解造成(人权、社会制度)

3、一直存在的老问题(台湾问题)

4、伴随两国关系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

(贸易摩擦)

总结:中美两国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也有分歧和斗争,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一种事物内部的关系——矛盾

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如中美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强调这是事物内部的一种关系。

2、矛盾的基本属性

(1)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中美关系如何体现矛盾的同一性?

(2)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材中“专家点评’说明了哲学上的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教师引导讲解)通过对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

区别

(1) 同一性是相对的;

(2) 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

(1)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2)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巩固训练:

(·广东高考)观察下图(改编自陈耶门《沉默集》),请你从矛盾同一性的寓意出发选择漫画标题,最贴切的是 ( C)

A.目标:奋斗的方向 B.信念:勇者的利器

C.障碍:跨越的D.天才:勤奋的结晶

2、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从开始的封锁敌视,到后来的重视合作,这一变化表明( C )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教师点评释疑解惑。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课堂探究: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存在许许多多的矛盾,学生各举身边事例说明存在的矛盾。(略)

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精讲)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原理)。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意义——正确对待矛盾。

思考:我们该如可看待中美两国的各种分歧?

小结:方法论

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②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特殊性原理。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而构成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点。

篇7:关于高中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目标导学,学法指引】

学习目标:

1.识记含义,理解关系,学会运用;

2.通过训练,提升比较分析、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维训练目标:运用思维导图、双气泡图、CAF等训练归纳、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矛盾的概念、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思维导图将在上课时展示;

2.回答问题时拓宽思路,用好CAF工具;

3.运用ABC进行分层教学要求

4.探究应用、自我提高结合双气泡图进行比较;

【课前预习,发现问题】

预习案

一、借助课本探究,初步梳理知识点。(课堂任务有涉及,预习越到位,完成越顺畅)

二、根据课本探究尽量用原文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目的:初步认识矛盾,上课多人展示)

参考导图

【圈定问题,有备而来】

预习中你的困惑与收获:

【课堂互动,合作研讨】

探究案(AB)

探究一:深入理解矛盾的概念及基本属性(本活动,2分钟小组讨论后黑板展示所找关系并口头表述观点,老师点评)

播放视频《篮球比赛》(2分钟)

思考:(1)从篮球比赛中找出几组互为相反的关系?(利用CAF工具-考虑尽可能多的因素)

(2)分析找出的几组关系如何体现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探究二:从学生身边的物入手,体验矛盾的特点、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本活动,3分钟小组讨论后黑板展示所找关系并口头表述观点,老师点评)

请以教室为场景找矛盾(CAF工具-考虑尽可能多的因素)-体现处处有矛盾

参考导图:

2、请以“粉笔”为情境找矛盾(CAF工具-考虑尽可能多的因素)-体现时时有矛盾

参考导图:

【探究应用,自我提高】

探究: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新形势下探索改革之路和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试验区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通过试验区的改革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

问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如何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双气泡图)

【当堂训练,固本培元】

训练案(ABC)

1、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刻舟求剑 ④居安思危 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下列情形符合同一性的是( )

A.矛盾着的双方呈现分离聚合的趋势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C.矛盾着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 D.对立着的矛盾双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人类在太空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技术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太空活动留下的大量航空器残骸等太空垃圾却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这个事实印证了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福兮,祸之所伏。”这个命题表明( )

①矛盾双方渐趋融合趋向一个无差别的统一体 ②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趋势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4、瓦斯作为威胁煤矿安全“第一杀手”,令人不寒而栗。山西晋城煤业经过多年努力变害为宝,不仅降低煤矿中瓦斯的含量,还将抽取出的瓦斯加以利用,使它成为清洁、方便的能源。这表明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积极的能动作用

5、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C.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6、在传统京剧表演中,同一类角色的表演有大体一致的程式,就像唱歌、奏乐要遵循一定的乐谱一样。京剧演员在表演中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又要努力创造富有特色的角色。这一艺术要求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前提 B.矛盾普遍性是特殊性的表现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中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展示不同地区、不同材料、不同特点的中华美食,让观众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礼仪、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中国美食的特有气质,让观众感受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从唯物辩证法看,这种呈现形式( )

A、表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B、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C、说明物质与精神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D、表现了事物的主次矛盾各有其特点

依据“巴纳姆效应”,人往往具有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星相学”正是钻了“巴纳姆效用”的空子,让部分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掉入“平均描述”的陷阱。从哲学上看,这些中学生( )

A、看到了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B、看到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转化

C、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D、否认了矛盾特殊性决定事物的特殊本质

篇8:关于高中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矛盾的含义,初步懂得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概括哲学观点,能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事例,培养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的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理 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关于矛盾的故事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矛盾观的兴趣;通过矛盾普遍性的学习,提高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自身生活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学习,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

(2)教学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步骤一、故事导入, 目标定向。

通过口述和幻灯 片展示:九道门的 故事 ,提出问题:材料中的男子能找到女朋友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教师引导:用哲学语言回答就是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引出课题)

让学生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目标定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定向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步骤二:学案引领, 自主学练。

通过课前预习案,让学生自主查漏补缺,并用幻灯片展示各小组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学。

教学过程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组内同学对探究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并派出一位同学进行板演。

探究的问题:

(一)、问题探究一:

多媒体展示:漫画“他敢剪吗?”

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二)问题探究二:

多媒体展示:材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试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分析。

(三)问题探究三:

1、找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矛盾。并根据材料得出你们的研究结论。

2、讨论: 现阶段你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大学毕业后会关心什么问题?问题解决了,还会不会有新的问题?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四)问题探究四:

从中国古代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对“ 世外桃源”的向往,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他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然而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的理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思考:为什么“他们的理想只能是一种空想” ?我们应如何对待现实生活存在的矛盾?

( 五)问题探究五: 多媒体展示图片,思考: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在哲学上给我们什么启示?

各小组学生代表把本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板书,板书结束后,请 另外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该小组的答案,并进 行打分。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探究,小组学习讨论,小组代表进行讲评,其他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理解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教学过程步骤四: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通过探究一,老师总结:在图中 ,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 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探究二,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 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两个具体的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进行讲解

教师: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矛盾斗争性与矛盾同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通过探究三,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通过探究四,教师:我们怎样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呢?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方法论)

通过探究五,引导学生认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在学生活动探究的基础上,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步骤五:通过师生的共同回顾,借助多媒体,形成课本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避免知识点的碎片形成。

篇9:《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反思

《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反思

第九课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在第三单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课。本课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能力的提高,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总结这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深思:

1、本课时的内容原是旧教材中三课时的内容,现在压缩成一课时,需要教师做很多的工作,既要完成课时任务,又要让学生学明白,听得懂,对老师来讲,压力是很大的。在本课最后,如果能给学生再进行一些当堂练习,效果应该会更好,只是时间紧迫,不能完成。

2、在课时最后,应再次为学生理顺思路,理清知识点,指出重点,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会更直观,只是时间不够。但是对知识的整理和前后的联结,对于整个教材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3、听了其他教师的课以后,发现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如:武老师讲课时资料非常丰富,可以看出是十分用心地准备;田老师、郑老师虽然不用多媒体,但是经验丰富,能把问题引申来讨论,显现出了高水平;陈老师准备的资料都是很用心的在找,做了很多次的修改和调整,十分耐心;刘老师不愧是有经验的老师,带领实验班的学生把知识点各个击破,板书清楚明白,让我印象深刻。总之,我们的老师都是高水平的老师,在听课的同时,也让我受益良多。

回头再看自己的课,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感到有些紧张,而对于老师这个职业来讲,这是不应该的,老师在学生面前绝不能有紧张、慌乱的情绪出现,这是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其二,对于学生所讲的哲学家,还应有些评论,当时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有多少,往常都有一些小结,不应该跳过;其三,语言应更放缓,板书做好后,应该学生足够的时间消化;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学生互动较少。也许由于学生比较放不开,还没有平时课堂气氛热烈,而这节课本身也确实不是一节容易懂的课,就导致学生不大积极,现场有些冷清,应把学生调动起来,多鼓励学生发言,师生间应有一个良好的互动。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课后我认真询问了其他老师的意见,发现这是这节课最大的一个问题,应引起我自己的足够重视,也是在以后的课程中应改进的地方。

总之,这一次的同课异构,让我收获很多,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别人值得我学习的优点。我一定会虚心受教,力争上进,争取把每一节课上的更清楚,更明白,更生动!

篇10:政治事物发展的状态教案

教学目标

关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1、知识与技能:

量变质变的含义与关系、能运用量变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以正反两种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原理和方法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联系个人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指导学生选择正确行为方式。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关于“事物发展的状态”的教材分析

一、结构:“事物发展的状态”,共2框。

本节是在第一节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变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并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论述了学习量变、质变相互关系原理的重要指导意义。

“量变与质变”首先讲述量变、质变的含义,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其次讲量变是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具体分析了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强调“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最后指出: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首先分析从寓言《杰米扬的汤》引入本框主题。讲要坚持适度原则:先进行理论分析,再以事例论证、说明,然后联系实际,提出要求;讲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先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然后从实践方面加以论述;讲要重视量的积累:先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方面的事例加以论证,提出要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既是本框教学的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原因剖析]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下册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角度看,这一原理是被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最受学生欢迎,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基本观点。

[理论剖析]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两者关系可用表格表示:

方法论意义:

第一要坚持适度原则。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性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

第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速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时,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就会赔误时机。

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任何异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的飞跃和变革。

错误倾向:

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

如何运用量变质变关系原理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问题: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在产业结构、经济形态、人口素质、科技教育、区域平衡、精神文明等方面都有一个逐步发展和积累的量变过程,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其次,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的前提下,保持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再次,在下一世纪通过几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上质的飞跃。

2、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问题,是本框教学的难点。

[原因剖析]

对这一问题,教材没有展开,学生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理论剖析]

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律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有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形式。“田忌赛马”、金刚石与石墨、音符与音乐、体育比赛的排兵布阵等都证明了这一原理。

3、要坚持适度原则,作为本框教学的难点来处理。

[原因剖析]

这一原则对青年学生特别具有现实的启发、教育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比较难把握的,需要给予具体的分析引导。

[理论剖析]

由于量变达到一顶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也就是说量变只有在一定的氛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度的原则。

4、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即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从小事作起)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原因剖析]

这是全课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

[理论剖析]

这是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青年学生只有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得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

关于“事物发展的状态”的教法建议

一、量变与质变:

1、对量变、质变含义的教学,一是要注意搞好第一段的分析。《劝学》一文学生在高中语文第二册中刚刚学过,学生都能背诵全文,教师只要抓住“很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和“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加以分析就可以了。二是要进一步搞好论证。第三段的例子也是通俗易懂的,抓住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就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并为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扫清认识上的障碍。

(2)对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的教学,具体说明如下:

①在教学中,一要通过事例加以说明,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二要通过事例说明方法论意义。

②关于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在强调“必然结果”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对“必然引起”加以说明。实际上,教材在讲量变、质变的含义和“必要准备”时,就已经包含着这种分析了。如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其中就包含着水分子的扩散趋势与凝聚趋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的变化,最终必然导致扩散趋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于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这里,教师可以作进一步说明。

其二,要讲好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的道理。这一问题已涉及“度”的范畴,教学中,既要使学生理解其基本的含义,又要把握分寸,防止超出教材的要求。教材不仅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进行了分析,而且还设置了“读一读”、“议一议”和一幅宇宙速度示意图来辅助教学。

3、关于小栏目的运用。本框共设置了4个小栏目:①老子的一段话,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意思是说,合抱大树是从细小的种子生长起来的;九层高台,是一堆堆泥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迈出第一步开始的。直观地看到了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这是老于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之点。②恩格斯语录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6页。③宇宙速度示意图,引自高中物理课本上册。④“议一议”,不要求在课文之外举例,以免增加难度。

二、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把1~6段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有利于突破“坚持适度原则”这一难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①首先从上一节的原理引入,点出“坚持适度原则”的方法论意义,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②然后集中引述1、4、5段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现实意义。

③插入“想一想”,启发思考,活跃气氛。

④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展开分析和议论。教材上列举的5点都是学生中常见的,此外还可以举出很多,如开玩笑要适度,评价、表扬、批评要适度,等等。要发挥“议一议”小栏目的作用,引导学生多思多想,从中受到教益。

2、关于“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在搞好分析论证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种体育大赛和知识竞赛中,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缺乏信心”或“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阴影所困扰”,结果痛失良机的事例,确实屡见不鲜。前者多属心理素质问题,后者则多属迷信问题。

当前,一些中学生也对“运气”信奉有加,往往把一点小事或某种巧合视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阴影,影响学习和考试成绩,如此等等。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必将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益。

3、对重点问题的教学,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①采取归纳式。把崇高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是在“要重视量的积累”这一方法论要求之下,进一步引申出来的对青年学生的具体要求。因此,按照教材的顺序分两点讲述(见教学提纲),顺理成章。最后归纳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远大理想、崇高目标,每个有志青年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即“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要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这样归纳,画龙点睛,水到渠成,比较易于使学生信服和接受。

②加强针对性。突出这一重点,关键在于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防止泛泛而谈。要从当地、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出最有代表性的问题重点加以分析、讨论,以使学生思想上真正能受到启发、感染、触动,追求最佳教育效果。

③选好典型事例。增强教学效果,选好典型事例很重要。当代青年中,胸怀大志,埋头苦干,取得丰硕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比比皆是;而大大咧咧,对小错误、小缺点抱无所谓态度,甚至是非不分、好坏不分,把坏习气、坏作风当作“潇洒”,把看坏书、唱坏歌当作“享受”,由小到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教训也屡见不鲜。教学中,建议栏选取正反面典型媒体视频,同时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在对比中受到教育,加深印象。

④关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一段名言。这是刘备死前给其子“遗诏”里的一句话。教材中作为具体的事例,是用楷体字单列一段,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运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对这段名言加以阐释。因此,教学中要给以重视。

4、关于小栏目的运用。本框共设置了4个小栏目。“想一想”、“议一议”已如前述。此外,还引述了李大钊语录和《易经·系辞》上的一句话,都与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除了课本上的材料之外,根据教学需要,教师还可以选择、补充一些漫画、诗词等材料,以强化教学效果。如在本框最后,在对学生提出把远大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之后,为激励学生胸怀大志,奋发进取,还可以引用一些充满期望之情、寓意深刻的名诗作为总结,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5、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读、议为主,以讲为辅。本框的道理并不难懂,要取得教学实效,关键还在于启发学生打开思路,联系实际,学会用量变引质变的道理去观察、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

篇11:政治事物发展的状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是质量的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能力方面:本课的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觉悟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教学方法:

运用故事、漫画等具体的事例,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哲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故事导入新课)古时候,有个人饿极了,一连吃了六个烧饼,还觉得饿,就又买了一个,谁知道只吃了一半就饱了。这时,他十分恼火,打了自己一个耳光,并责骂道:我是多么不会过日子的人啊!早知道这半个烧饼就能吃饱,我为什么不先吃它呢?前面的六个烧饼,都被我白白浪费了!

(分析)大家看完了故事,就会发现这个人的行为是非常可笑的。如果没有前面六个的量的积累,他只吃半个烧饼是吃不饱的,从哲学上来看,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只看到事物的质变而忽视量变的积累,为了防止犯类似的错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的基本原理。

首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量变与质变的科学含义。(师生互动)

一、量变与质变的科学含义

量变: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叫量变

质变: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

师:对比分析量变和质变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生:量变是数量程度上的变化;质变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量变是逐渐、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显蓍的变化。

生:烧开水,烧的过程是量变,烧到100摄氐度是沸腾了、烧开了是质变。

师:(归纳)

项目

变化指向

变化状态

变化结果

量变

数量程度

逐渐不显著

一事物仍是该事物,性质没变

质变

根本性质

剧烈显著

一事物变为它事物,性质改变

大家掌握了二者的区别没有?

思考:量变与质变哪种状态延续的时间长一些?并举例说明。

生:(略)

师:一面闹钟摆在这里,每天都在趋向陈旧老化,但变化不显著,这种变化是量变。某天这面闹钟突然停止了转动,这面钟坏了,这种根本性质的瞬间发生的快捷显著变化是质变。很明显,量变与质变相比,一般来说,量变延续的时间长一些,质变延续的时间短一些。

大家理解了量变与质变的区别,二者有什么共同点?量变与质变都是运动变化状态。下面学习二者的关系。

二、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讨论:如果只有质变没有量变作为前提和基础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没有量变,只有质变,闹钟才一摆出来就会坏掉,不能使用。

生:吃烧饼时,一咬就会产生饱的质变。

师:如果没有量变作为前提和必要准备,那么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就只有质变。只有变化,那么事物时刻会变成它事物,当我们正要去认识它、改造它时的时候,它又会变为它事物,那么我们就既不能认识世界,也不能改造世界,从而会陷入不可知论。其实是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可见从理论上分析是错误的。

从现实上分析只有质变而没有量变也是不可行的。例如:放月假回家,可能就由于事物时刻变为了它事物而不认识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了。可见从理论还是从现实来分析,没有量变作为前提和基础是不行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讨论:如果只有量变没有质变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如果只有量变没有质变,古猿就永远不能进化成为

生:社会永远不能进步,永远为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年代

师:如果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那么事物永久为同一事物,那么世界就能向前发展,其实是只承认相对静止否认运动,从理论上分析是错误的。从现实上分析只有量变没有质变也是不可行的,就好比吃烧饼,吃一个、十个、一万个、十万个都没有吃饱的质变。可见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上来分析,只有量变没有质变的结果是不行的,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知: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量变和质变是相联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那么,量变引起质变的情形有几种?

3、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培养,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另一种是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份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引起质变。

师:分两大组举例说明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比一比哪组同学的事例更丰富、更形象

一大组:一棵树不能成森林,许多树构成了森林。

一双筷子很易折断,十双筷子很难折断。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一粒沙不成堆,很多沙成沙堆。

二大组:氧气和臭氧都由氧元素构成,但由于氧原子排列不同,物理化学性质就完全不同。

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排列不同,表达效果绝然不同。

音乐符号1、2、3、4、5、6、7经过作曲家创造,能组成不同的乐曲

师: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事物在数量上的培养引起质变。另一种是数量不同,但是内部结构、排列次序的变化能引起矛盾力量双方对比的改变,从而导致事物性质改变。如田忌赛马(分析略)数量不变结构的调整引起质变,运用到经济生活中,要求我们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走集约化增长的道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经济实力。

师:有了量变是不是必然有质变?

生: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能才变化质变

4、量的变化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

师:为什么说量变只有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

生: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当矛盾双方在斗争中力量的增减还没有引起依存关系的破裂时,事物处于量变状态。而当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从而使依存关系破裂,事物的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师: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而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以图作副板书。

矛盾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图三

质变

量变

矛盾

图二

次要方面

矛盾

图一

图1和图2处于量变

图1与图3相比,原来的主要方面变为了次要方面,次要方面变为了主要方面,显示事物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

可见,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这个度就是矛盾双方在斗争中,主要方面转化为次要方面,次要方面转化为主要方面,量的变化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时,事物才会发生质变,由一事物变为它事物。

师: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吗?并举例说明:

生:吃饭——吃饱——再吃——再吃饱——……

生: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三、事物是不断地通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师:一次量变到质量,整个世界并不能真正向前发展,事物只有经过量变和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才能推动世界日新月异不断进步。

小结:

质变

量变

质变是结果

量变是前提

量变与质变

无限性

事物向前发展

课堂作业

一、单选题

1、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 C )

A、运动和静止 B、新事物和旧事物 C、量变和质变 D、速度和质量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哲学寓意是( B )

A、要重视事物数量上的变化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路要一步步的走 C、生命在于运动

二、问答题

材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坚持学法文。有人说他年龄大,学习太难。他说:“我今年43岁,一天学一个字,一个可以学365个字,七年可以学2555个字,到了50岁,不就是一个通法文的人了吗?”后来,经过四、五年的学习,他终于能用法文阅读科学书籍。试分析该材料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1)材料中包含了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的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要取得通一国文字的质变,必须一点一滴地学,进行量的积累,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篇12:政治事物发展的状态教案

一、事物发展的原因

(一)内因和外因的区别与联系

关系

内因

外因

区别

含义不同

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地位和作用不同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联系

1. 两者都是事物发展所必备的条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缺一不可。

2. 两者存在内在联系。内因和外因作为一对矛盾,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离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二)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运用

1.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这要求我们,既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又要重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2. 运用

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运用

个人成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个人努力和外部环境都很重要。

深化改革、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扩大对外开放相辅相成。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

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坚持深化改革。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利用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

坚定不移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要积累主观条件,抓住机遇,利用顺境,克服逆境。

扩大技术引进,关键要消化和吸收;利用外资,关键要合理利用。

二、事物发展的状态

(一)量变和质变

关系

量变

质变

区别

含义不同

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引起的结果不同

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

事先的根本性质发生了改变。

联系

1.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3.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二)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运用

1.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①坚持适度的原则;②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飞跃;③重视量的积累。

2. 运用

世界观

方法论

具体要求

量变只有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坚持适度原则

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注意分寸,掌握火候。

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当只有改革事物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程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质的飞跃。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

重视量的积累

注意量变的积累,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防止事物向坏的方向发展。

篇13:政治《事物发展的状态》教案

一、结构:“事物发展的状态”,共2框。

本节是在第一节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变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并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论述了学习量变、质变相互关系原理的重要指导意义。

“量变与质变”首先讲述量变、质变的含义,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其次讲量变是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具体分析了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强调“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最后指出: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首先分析从寓言《杰米扬的汤》引入本框主题。讲要坚持适度原则:先进行理论分析,再以事例论证、说明,然后联系实际,提出要求;讲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先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然后从实践方面加以论述;讲要重视量的积累:先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方面的事例加以论证,提出要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既是本框教学的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原因剖析]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下册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角度看,这一原理是被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最受学生欢迎,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基本观点。

[理论剖析]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两者关系可用表格表示:

方法论意义:]

第一要坚持适度原则。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性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第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速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时,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就会赔误时机。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任何异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的飞跃和变革。

错误倾向:

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

如何运用量变质变关系原理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问题: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在产业结构、经济形态、人口素质、科技教育、区域平衡、精神文明等方面都有一个逐步发展和积累的量变过程,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其次,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的前提下,保持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再次,在下一世纪通过几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上质的飞跃。

2、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问题,是本框教学的难点。

[原因剖析]

对这一问题,教材没有展开,学生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理论剖析]

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律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有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形式。“田忌赛马”、金刚石与石墨、音符与音乐、体育比赛的排兵布阵等都证明了这一原理。

3、要坚持适度原则,作为本框教学的难点来处理。

[原因剖析]

这一原则对青年学生特别具有现实的启发、教育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比较难把握的,需要给予具体的分析引导。

[理论剖析]

由于量变达到一顶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也就是说量变只有在一定的氛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度的原则。

4、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即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要从小事作起)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原因剖析]

这是全课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

[理论剖析]

这是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青年学生只有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得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

篇14:政治《事物发展的状态》教案

一、量变与质变:

1、对量变、质变含义的教学,一是要注意搞好第一段的分析。《劝学》一文学生在高中语文第二册中刚刚学过,学生都能背诵全文,教师只要抓住“很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和“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加以分析就可以了。二是要进一步搞好论证。第三段的例子也是通俗易懂的,抓住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就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并为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扫清认识上的障碍。

(2)对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的教学,具体说明如下:

①在教学中,一要通过事例加以说明,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二要通过事例说明方法论意义。

②关于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在强调“必然结果”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对“必然引起”加以说明。实际上,教材在讲量变、质变的含义和“必要准备”时,就已经包含着这种分析了。如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其中就包含着水分子的扩散趋势与凝聚趋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的变化,最终必然导致扩散趋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于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这里,教师可以作进一步说明。

其二,要讲好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的道理。这一问题已涉及“度”的范畴,教学中,既要使学生理解其基本的含义,又要把握分寸,防止超出教材的要求。教材不仅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进行了分析,而且还设置了“读一读”、“议一议”和一幅宇宙速度示意图来辅助教学。

3、关于小栏目的运用。本框共设置了4个小栏目:①老子的一段话,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意思是说,合抱大树是从细小的种子生长起来的;九层高台,是一堆堆泥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迈出第一步开始的。直观地看到了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这是老于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之点。②恩格斯语录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6页。③宇宙速度示意图,引自高中物理课本上册。④“议一议”,不要求在课文之外举例,以免增加难度。

二、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把1~6段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有利于突破“坚持适度原则”这一难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①首先从上一节的原理引入,点出“坚持适度原则”的方法论意义,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②然后集中引述1、4、5段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现实意义。

③插入“想一想”,启发思考,活跃气氛。

④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展开分析和议论。教材上列举的5点都是学生中常见的,此外还可以举出很多,如开玩笑要适度,评价、表扬、批评要适度,等等。要发挥“议一议”小栏目的作用,引导学生多思多想,从中受到教益。

2、关于“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在搞好分析论证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种体育大赛和知识竞赛中,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缺乏信心”或“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阴影所困扰”,结果痛失良机的事例,确实屡见不鲜。前者多属心理素质问题,后者则多属迷信问题。

当前,一些中学生也对“运气”信奉有加,往往把一点小事或某种巧合视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阴影,影响学习和考试成绩,如此等等。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必将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益。

3、对重点问题的教学,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①采取归纳式。把崇高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是在“要重视量的积累”这一方法论要求之下,进一步引申出来的对青年学生的具体要求。因此,按照教材的顺序分两点讲述(见教学提纲),顺理成章。最后归纳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远大理想、崇高目标,每个有志青年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即“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要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这样归纳,画龙点睛,水到渠成,比较易于使学生信服和接受。

②加强针对性。突出这一重点,关键在于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防止泛泛而谈。要从当地、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出最有代表性的问题重点加以分析、讨论,以使学生思想上真正能受到启发、感染、触动,追求最佳教育效果。

③选好典型事例。增强教学效果,选好典型事例很重要。当代青年中,胸怀大志,埋头苦干,取得丰硕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比比皆是;而大大咧咧,对小错误、小缺点抱无所谓态度,甚至是非不分、好坏不分,把坏习气、坏作风当作“潇洒”,把看坏书、唱坏歌当作“享受”,由小到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教训也屡见不鲜。教学中,建议栏选取正反面典型媒体视频,同时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在对比中受到教育,加深印象。

④关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一段名言。这是刘备死前给其子“遗诏”里的一句话。教材中作为具体的事例,是用楷体字单列一段,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运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对这段名言加以阐释。因此,教学中要给以重视。

4、关于小栏目的运用。本框共设置了4个小栏目。“想一想”、“议一议”已如前述。此外,还引述了李大钊语录和《易经・系辞》上的一句话,都与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除了课本上的材料之外,根据教学需要,教师还可以选择、补充一些漫画、诗词等材料,以强化教学效果。如在本框最后,在对学生提出把远大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之后,为激励学生胸怀大志,奋发进取,还可以引用一些充满期望之情、寓意深刻的名诗作为总结,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5、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读、议为主,以讲为辅。本框的道理并不难懂,要取得教学实效,关键还在于启发学生打开思路,联系实际,学会用量变引质变的道理去观察、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篇15:事物发展的状态高二政治教案

1、知识与技能:

量变质变的含义与关系、能运用量变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以正反两种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原理和方法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联系个人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指导学生选择正确行为方式。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篇16:事物发展的状态高二政治教案

一、结构:事物发展的状态,共2框。

本节是在第一节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变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并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论述了学习量变、质变相互关系原理的重要指导意义。

量变与质变首先讲述量变、质变的含义,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其次讲量变是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具体分析了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强调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最后指出: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首先分析从寓言《杰米扬的汤》引入本框主题。讲要坚持适度原则:先进行理论分析,再以事例论证、说明,然后联系实际,提出要求;讲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先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然后从实践方面加以论述;讲要重视量的积累:先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方面的事例加以论证,提出要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既是本框教学的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原因剖析]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下册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角度看,这一原理是被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最受学生欢迎,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基本观点。

[理论剖析]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两者关系可用表格表示:

方法论意义:

第一要坚持适度原则。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性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第二、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来实现,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速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时,如果瞻前顾后,畏缩不前,就会赔误时机。第三、要重视量的积累。任何异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的飞跃和变革。

错误倾向:

割裂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贻误时机。

如何运用量变质变关系原理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问题: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在产业结构、经济形态、人口素质、科技教育、区域平衡、精神文明等方面都有一个逐步发展和积累的量变过程,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时间。其次,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的前提下,保持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再次,在下一世纪通过几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完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上质的飞跃。

2、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问题,是本框教学的难点。

[原因剖析]

对这一问题,教材没有展开,学生理解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理论剖析]

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律等方面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而且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有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形式。田忌赛马、金刚石与石墨、音符与音乐、体育比赛的排兵布阵等都证明了这一原理。

3、要坚持适度原则,作为本框教学的难点来处理。

[原因剖析]

这一原则对青年学生特别具有现实的启发、教育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比较难把握的,需要给予具体的分析引导。

[理论剖析]

由于量变达到一顶程度时就会引起质变,也就是说量变只有在一定的氛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度的原则。

4、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即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从小事作起)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原因剖析]

这是全课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

[理论剖析]

这是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青年学生只有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得智体诸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

关于事物发展的状态的教法建议

一、量变与质变:

1、对量变、质变含义的教学,一是要注意搞好第一段的分析。《劝学》一文学生在高中语文第二册中刚刚学过,学生都能背诵全文,教师只要抓住很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和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加以分析就可以了。二是要进一步搞好论证。第三段的例子也是通俗易懂的,抓住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就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并为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扫清认识上的障碍。

(2)对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的教学,具体说明如下:

①在教学中,一要通过事例加以说明,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二要通过事例说明方法论意义。

②关于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在强调必然结果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对必然引起加以说明。实际上,教材在讲量变、质变的含义和必要准备时,就已经包含着这种分析了。如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其中就包含着水分子的扩散趋势与凝聚趋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的变化,最终必然导致扩散趋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于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这里,教师可以作进一步说明。

其二,要讲好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的道理。这一问题已涉及度的范畴,教学中,既要使学生理解其基本的含义,又要把握分寸,防止超出教材的要求。教材不仅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进行了分析,而且还设置了读一读、议一议和一幅宇宙速度示意图来辅助教学。

3、关于小栏目的运用。本框共设置了4个小栏目:①老子的一段话,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意思是说,合抱大树是从细小的种子生长起来的;九层高台,是一堆堆泥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迈出第一步开始的。直观地看到了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这是老于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之点。②恩格斯语录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6页。③宇宙速度示意图,引自高中物理课本上册。④议一议,不要求在课文之外举例,以免增加难度。

二、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把1~6段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有利于突破坚持适度原则这一难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①首先从上一节的原理引入,点出坚持适度原则的方法论意义,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②然后集中引述1、4、5段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现实意义。

③插入想一想,启发思考,活跃气氛。

④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展开分析和议论。教材上列举的5点都是学生中常见的,此外还可以举出很多,如开玩笑要适度,评价、表扬、批评要适度,等等。要发挥议一议小栏目的作用,引导学生多思多想,从中受到教益。

2、关于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在搞好分析论证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种体育大赛和知识竞赛中,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缺乏信心或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阴影所困扰,结果痛失良机的事例,确实屡见不鲜。前者多属心理素质问题,后者则多属迷信问题。

当前,一些中学生也对运气信奉有加,往往把一点小事或某种巧合视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阴影,影响学习和考试成绩,如此等等。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必将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益。

3、对重点问题的教学,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①采取归纳式。把崇高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是在要重视量的积累这一方法论要求之下,进一步引申出来的对青年学生的具体要求。因此,按照教材的顺序分两点讲述(见教学提纲),顺理成章。最后归纳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远大理想、崇高目标,每个有志青年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即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要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这样归纳,画龙点睛,水到渠成,比较易于使学生信服和接受。

②加强针对性。突出这一重点,关键在于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防止泛泛而谈。要从当地、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出最有代表性的问题重点加以分析、讨论,以使学生思想上真正能受到启发、感染、触动,追求最佳教育效果。

③选好典型事例。增强教学效果,选好典型事例很重要。当代青年中,胸怀大志,埋头苦干,取得丰硕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比比皆是;而大大咧咧,对小错误、小缺点抱无所谓态度,甚至是非不分、好坏不分,把坏习气、坏作风当作潇洒,把看坏书、唱坏歌当作享受,由小到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教训也屡见不鲜。教学中,建议栏选取正反面典型媒体视频,同时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在对比中受到教育,加深印象。

④关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一段名言。这是刘备死前给其子遗诏里的一句话。教材中作为具体的事例,是用楷体字单列一段,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运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对这段名言加以阐释。因此,教学中要给以重视。

篇17: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原因教案

一、结构:第一节事物发展的原因,共2框。

第一框《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直接、明确地体现了本节内容与第三课的关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具体讲述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侧重于基本原理的教育。

第二框《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从个人成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方面,分析了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原因剖析]

这一问题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才能真正理解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处理内外因的相互关系,促进事物的发展。

[理论剖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教材通过大量事例的分析,说明内因引起、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生物多样性、适应性的形成都是学生在生物课中学过的,对此,学生一般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同样,单独地讲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讲外因对于事物的变化发展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学生理解和接受也不会感到困难。而当学生思考外因有时还会起非常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时,疑难问题就会多起来。这又是本框教学的难点。

强调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批判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决不是否认外因的作用,而是要恰当地、正确地理解外因的作用。首先,从性质上看,存在着两种外因:一种对事物发展起加速、促进的作用;另一种则起延缓、促退的作用。其次,从量的方面看,在不同情况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千篇 一律地去看待外因的作用。尤其是在内因根据具备,只差某种外因条件事物就能发展变化时,外因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18: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原因教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能列举事例分别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在个人成长中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于本节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因此在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由于本节内容的难度和容量不是很大,因而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内因外因相互关系的学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个人成长中遇到的如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与全面素质;

本框题主要讲述基本原理,为下一框题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但在原理和事实的分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维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或模糊观点及热点问题,加强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

教学建议

篇19: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状态课堂的教案

高二政治事物发展的状态课堂的教案

教学目标

关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1、知识与技能:

量变质变的含义与关系、能运用量变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以正反两种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原理和方法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联系个人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指导学生选择正确行为方式。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关于事物发展的状态的教材分析

一、结构:事物发展的状态,共2框。

本节是在第一节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变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并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论述了学习量变、质变相互关系原理的重要指导意义。

量变与质变首先讲述量变、质变的含义,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其次讲量变是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具体分析了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情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强调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最后指出:事物就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首先分析从寓言《杰米扬的汤》引入本框主题。讲要坚持适度原则:先进行理论分析,再以事例论证、说明,然后联系实际,提出要求;讲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先从理论上进行分析,然后从实践方面加以论述;讲要重视量的积累:先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方面的事例加以论证,提出要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既是本框教学的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原因剖析]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下册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角度看,这一原理是被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的,最受学生欢迎,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基本观点。

[理论剖析]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篇20: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教案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教案

【学法指导】

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

理解:(1)结合实例,在比较新旧事物中揭示出发展的实质。

(2)理解和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3)了解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

重点:发展的实质,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导学检测】

常考考点: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1、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① 和过程

2、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1)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2)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3) 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总之,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都处在永不停息的② 之中, 绝对不变化、根本不③ 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④ 和远大前途的东西。相反 , 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 东西 , 则是旧事物。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⑤ , 有没有强大的⑥ 和远大的发展⑦

【考点达标】常考考点: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1、“天上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 )

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 联系是多样的,可变的

2、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B.后来出现的事物代替原有事物的变化

C.同一事物的反复循环

D.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事物发展的是( )

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②21世纪我们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 ③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④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新事物的是( )

①苏联解体,东欧演变 ②我国的改革开放 ③比较完备的、成熟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⑤电脑算命 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④⑥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5、变化和发展的关系是( )

A.任何发展都是变化 B.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C.发展和变化是一回事 D.显著的变化就是发展

6、(05江苏卷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A.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B.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C.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高考演练】

1、(06全国Ⅰ29)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06广东政治卷30)不久前,北京某著名网站发出文明办网的'倡议,立即得到了众多网站的积极响应。对此人们可以感受到( )

①少数网站存在着与社会主义文明相背离的现象 ②健康向上是我国网站的主流 ③文明办网就不应该追求盈利 ④网络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

【趣味心语】

《“杞人忧天”新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杞人忧天”的故事出自《列子天瑞》,传说杞国(今河南杞县)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成天愁眉苦脸,寝食不安。这则故事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一直在嘲笑“杞人”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环保问题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时,面对头顶上不断被污染的天空,“忧天”似乎不再是什么无稽之谈的事了。遗憾的是“杞人”忧的不是今天之“天”,否则我们就要感叹其“先见之明”了。

一个由世界226位知名气象学家组成的考查小组,公布的一份当今“天”的状况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燃料变成粉尘、烟雾、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有几百万吨氟利昂挥发升腾到天空,导致全球气温持续升高,温室效应不断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频频肆虐……尤其是在拉美和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层空洞”,继续扩展下去,将会使人类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后果将不堪设想。

【常用原理】原理名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 旧事物的灭亡, 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 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要坚持与时俱进, 培养创新精神, 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错误倾向: 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的观点; 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安于现状的观点。

原理应用: ①由于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客观情况是经常变化的。因此, 我们一定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②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大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③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解泱我们面临所有问题的关键。④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⑤当前, 我国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必须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这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