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电影张思德观后感900字

nightcat

【简介】感谢网友“nightcat”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张思德观后感900字(共1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电影张思德观后感900字

60年前,在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勤务兵张思德在一次烧炭事故中光荣牺牲。张思德参军十几年,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虽然只是一个勤务兵,但他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毛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毛主席的这篇演讲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而广泛传播。60年过去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早已取得成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正在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今天,回顾延安时期的那段峥嵘岁月,回忆起那些普通的革命者与领袖的生活、情感和奋斗经历,又会有怎样一种滋味涌上心头?影片《张思德》正是从这样一种角度,轻轻地打开60年前的一幅依然灿烂夺目的画卷。

张思德,作为一个名字,因为毛泽东的文章《为人民服务》而被世人所知;但作为一个人,又因为年代久远,几乎没有相关记载而鲜为人知。这,无疑给创作者们带来了困惑。但聪明的艺术家们,既把张思德当作被塑造者,又把张思德当作讲述者,通过他的视点和相应的人物关系,串联出周围人的故事,串联出关于领袖、士兵和关于延安的真实故事,并且将这些有机地融合在作品的主题中。

《张思德》讲述了共产党人的动人故事。张思德同志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一个忠实地实践着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党员。这部电影之所以动人心弦,启人思考,催人奋进,就在于它们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这就是: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张思德以及许许多多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部影片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共产党人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一名共产党员,只有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才能在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才能体会平凡中的伟大,艰辛中的幸福,奋斗中的快乐。从张思德到雷锋,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杨利伟到奥运健儿……,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都不会随着时代的远去而消逝,而是历久弥新,光彩照人,长驻人民的心中。这部影片让我见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张思德。尽管一切是那么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语言。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60年前,毛泽东主席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影响了几代人;60年后,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撼人心魄的是张思德不计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同时,这种震撼力也来自观众心灵深处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种共鸣。影片诠释了众人崇尚的做人标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0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 真正的崇高,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冲淡;真正的美善,只会因朴素的质地更生光辉。凝望这个普通的背影,感受到一种永恒: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

篇2:电影张思德观后感900字

张思德,一位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中央警备团的普通战士,参加过长征,负过伤,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9月5日,他在陕北安塞县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时年29岁。毛泽东在为纪念他而做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说:“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电影《张思德》既没有战火硝烟,更没有豪言壮语,但它通过特殊的文化语境,弥补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正在缺失的一种东西,让人重新思考“为人民服务”在现阶段新的内涵。张思德之所以被人们铭记,在于他道德品质的平凡,平凡到每个平凡人都能在自己的灵魂中看到他的影子。在张思德身上所表达出来的,更多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是一种人内心中本能地涌动着的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不论在什么时代,作为一种精神的、价值的存在都是值得弘扬的。

张思德已经牺牲60年了。60年后,这位因得到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褒扬而闻名的英雄在银幕上再度焕发光彩,成了一面充满着神圣和善意的旗帜,让几代人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得到共鸣。尽管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辉。当人们在银幕上重温这段红色历史,以现代人的眼光再看张思德时,竟然没有一点陌生疏隔的感觉,因为张思德精神已经融入人们的心里,成了一坐永远的心碑!

当然,《张思德》带来的不只是人们的深深景仰和感动,也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思考:革命的成功,需要有人在敌人的残暴统治下英勇抗争,需要有人在枪林弹雨中冒死冲锋。同时,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就是这样一个平凡无私的奉献者,他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不计得失、任劳任怨、信念坚定。也正是这种“平凡”,让观众感觉到了英雄的鲜活、真实,赢得了感动的泪花。伟大的事业,需要无数个平凡的“张思德”;伟大的时代,永远需要“为人民服务”精神!

篇3:张思德电影观后感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我局与体改办全体党员一起学习了有关文件材料,现就观看电影《张思德》及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谈一点体会:

元月21日下午观看了电影《张思德》,22日我局由谷局长讲解了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通过学习我体会到张思德同志作为33年参加红军长征的老同志,身上闪现出的各种精神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要学习张思德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作为33年参加工作的老同志,长期从事最基层工作的张思德同志不怕苦不怕累,从不向领导提要求,每次都从事最危险的角色,把吃苦当作享受,受到了毛主席等各位同志的赞扬。

其次要学习张思德同志肯钻研的精神,张思德同志作为一个革命战士,不但能干好本职工作,而且对其它工作样样在行,会辩别野菜、会开荒、会烧窑,干一行爱一行。

再次,要学习张思德同志关心同志爱护群众的精神,张思德同志在战友犯错误的情况下,不打击不冷漠,积极关心同志的各项生活,激发同志的革命热情,在别人失意时送上温暖,关心革命群众,时刻想着群众,为群众办实事。

通过观看电影《张思德》及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使我深刻领会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要时刻为人民利益着想,要为群众办实事,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才能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

篇4:张思德电影观后感

(一)

看了电影《张思德》后,一个最主要的印象就是平凡!平凡的人(憨厚、纯朴),平凡的岗位(警卫员、烧炭队长),平凡的事(警卫、开荒、烧炭),但在我们的眼里,他并不平凡,甚至可以称之为伟大,他的死被毛主席评价为“比泰山还要重”。在这个信仰缺失、英雄褪色、理想泯灭的物质社会,银幕上的张思德,以他的朴实憨厚给了我们的心灵重重一击,带给我们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在他的追悼会上,主席还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会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

张思德,他参军,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始终保持顽强的战斗作风,果断勇敢、不畏牺牲;始终保持高尚的做人道德,乐于助人、默默奉献。由于工作需要几经调动,但是无论把他安排在哪一个岗位上,他都不讲条件、愉快接受。他当过勤务员、通信员、警卫员,搞过生产、烧过木炭。作为共产党的一员,党叫干啥就干啥,普通得只知道工作,他平凡得只懂得奉献,但在人民利益面前,他却用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承载了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追求,使他不仅成为一位英雄,更成为一种精神--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正由于这种精神,才使我们在60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隆重的举行纪念,虽然英雄离我们而去,但历史没有忘记他,祖国没有忘记他,我们更不会忘记他,他的名字永远闪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今天,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实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话语虽然还常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真正的内涵却早已模糊,不知不觉之中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空头标语或口号。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这些问题随时都会在我们人生的某个时刻冒出来。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里,人和人的关系应该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争取个人利益的时候,在抢夺属于自己的位置和资源的时候,基本的人生态度是什么?有人说很多情况下电影不是对现有东西的重复,而是把我们现在社会中很多缺失的东西做一种重建。电影《张思德》就是对这种精神的重建。张思德用他的实际行动为现代人上了一课,我不敢说一部电影就能一下子找回缺失的东西,但至少提醒我们开始发现这种缺失,并渴望找回它。当今时代,人心浮躁,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人际关系冷漠,权力至上,竞争激烈,还有多少人甘于只是一棵“清凉山上的草”?在这些人眼中,只有美丽娇艳的花朵才是引人注目,令人向往的,他们一心一意渴求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希望得到领导的垂青,众人的艳羡;他们重视的只是结果,而忽略过程,当接手一件事情时不能脚踏实地地去把它干好,而只是想谋些好处或表现自己。太多的现代人已经迷失自我,早已忽略了小草的颜色才是生命中最质朴的色彩。

张思德虽不善言词,却永远那么积极乐观,热于助人。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张思德同志不管何种困难、何种艰辛,总是微笑面对。他以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每件事,并都保持坚定的信念,不断地鼓励自己,告诫自己,鞭策自己,他深刻地知道每完成好一件工作就是对党对人民忠诚的证实,就是牢记职责为人民服务的体现。在生活中,他也总是处处关心身边的人,他认受到刺激的孤儿做儿子,让他感受到亲生父亲的疼爱;他真诚地关心哑巴老兵,认他做父亲,让老兵感受到亲儿子般的关心;在战友刘秉钟犯错误的情况下,不打击不冷漠,积极关心他的各项生活,激发他的革命热情,在他失意时送上温暖,最终使刘秉钟抬起头重新做人;他为了给老乡抓回受惊的猪,不惜弄得满身泥水……这些都让我非常受感动,也正是这种真挚的感情,才有了人们送别张思德时的感人场面。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只有怀着一颗真诚地心去对待群众,才能在工作中赢得群众的支持,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地开展。

历史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金子。张思德、孔繁森、李素丽、赖宁……在我们的事业中依然处处可见,他们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无闻,鲜为人知,于细微处见精神,尽力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涌动着生命的本色,闪烁着理想的光辉。影片中有个镜头耐人寻味。延安的窑洞前,毛泽东对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不屑地一笑:“中国的命运,不在他蒋介石嘴上。那是中国百姓一步一个脚印,流着汗淌着血踏出来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历史上,不乏察民情、谋民生的明君贤相,而惟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把阶级的、民族的、人民的使命统一起来,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忠实实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面对人们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现状,我们更要深刻领会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学习张思德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正确对待职务、正确等待工作、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地位与荣誉、以及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经受住种种考验,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这一曾经成就我们事业的精神动力,还将长久地辉映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

篇5:张思德电影观后感

一位在领袖身边工作的普通战士,干的是警卫、开荒、烧炭等平凡的工作,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时年29岁。他,就是张思德。

电影《张思德》中没有战火硝烟,没有豪言壮语,黑白胶片牵出平实的瞬间,穿越60载岁月。这部原本没有多少悬念但充满温情和人性光辉的电影,出人意料地在观众中产生热烈反响。它通过特殊的文化语境,弥补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正在缺失的一种东西,让人重新思考“为人民服务”在现阶段新的内涵。张思德之所以被人们铭记,在于他道德品质的平凡,平凡到每个平凡人都能在自己的灵魂中看到他的影子。在张思德身上所表达出来的,更多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是一种人内心中本能地涌动着的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不论在什么时代,作为一种精神的、价值的存在都是值得弘扬的。在今天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人性中一些可贵的东西,是人人心中都有,但又人人都欠缺的。

张思德已经牺牲60年了。60年后,这位因得到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褒扬而闻名的英雄在银幕上再度焕发光彩,成了一面充满着神圣和善意的旗帜,让几代人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尽管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辉。当人们在银幕上重温这段红色历史,以现代人的眼光再看张思德时,竟然没有一点陌生感和疏远感,因为张思德精神已经融入人们的心里,成了一座永远的丰碑!当然,《张思德》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深深景仰和感动,更多的是留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革命的成功,需要有人在故人的残暴统治下英勇抗争,需要有人在枪林弹雨中冒死冲锋。同时,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就是这样一个平凡无私的奉献者,他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不计得失、任劳任怨、信念坚定。也正是这种“平凡”,让我们感受到了英雄的鲜活、真实。

张思德18岁参加红军,受过伤,立过功,走过长征路。但他在参加革命的中,一直都没有升迁,许多和他资历相同的人,早已经是团长、旅长,最低也是个连长了,可是他却从无怨言。尤其是1942年10月,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卫团,领导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他愉快地接受了组织安排,并说: “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在旁人看来,张思德仿佛思想很简单,傻得可爱,当兵11年仍然是普通一兵,可他从没有去比同年电影《张思德》观后感:一个普通士兵的人格魅力

一位在领袖身边工作的普通战士,干的是警卫、开荒、烧炭等平凡的工作,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时年29岁。他,就是张思德。

电影《张思德》中没有战火硝烟,没有豪言壮语,黑白胶片牵出平实的瞬间,穿越60载岁月。这部原本没有多少悬念但充满温情和人性光辉的电影,出人意料地在观众中产生热烈反响。它通过特殊的文化语境,弥补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正在缺失的一种东西,让人重新思考“为人民服务”在现阶段新的内涵。张思德之所以被人们铭记,在于他道德品质的平凡,平凡到每个平凡人都能在自己的灵魂中看到他的影子。在张思德身上所表达出来的,更多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是一种人内心中本能地涌动着的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不论在什么时代,作为一种精神的、价值的存在都是值得弘扬的。在今天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人性中一些可贵的东西,是人人心中都有,但又人人都欠缺的。

张思德已经牺牲60年了。60年后,这位因得到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褒扬而闻名的英雄在银幕上再度焕发光彩,成了一面充满着神圣和善意的旗帜,让几代人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产生共鸣。尽管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辉。当人们在银幕上重温这段红色历史,以现代人的眼光再看张思德时,竟然没有一点陌生感和疏远感,因为张思德精神已经融入人们的心里,成了一座永远的丰碑!当然,《张思德》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深深景仰和感动,更多的是留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革命的成功,需要有人在故人的残暴统治下英勇抗争,需要有人在枪林弹雨中冒死冲锋。同时,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就是这样一个平凡无私的奉献者,他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不计得失、任劳任怨、信念坚定。也正是这种“平凡”,让我们感受到了英雄的鲜活、真实。

张思德18岁参加红军,受过伤,立过功,走过长征路。但他在参加革命的11年中,一直都没有升迁,许多和他资历相同的人,早已经是团长、旅长,最低也是个连长了,可是他却从无怨言。尤其是1942年10月,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卫团,领导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他愉快地接受了组织安排,并说: “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在旁人看来,张思德仿佛思想很简单,傻得可爱,当兵11年仍然是普通一兵,可他从没有去比同年入伍的战友谁提了干,谁升了职,而是同牺牲的战友比,比的是无私奉献的宽广胸怀。在劳动比赛中,他有股子不服输的倔劲,一分钟挥锄五十下,用 “气死牛”的精神比回子警卫团的名誉,比的是争先创优的集体荣誉。在生活上,他总是一身打补丁的土布军装,许多时候还打着赤脚,吃几个红枣就乐在其中了,比的是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这正是一名***员应有的思想境界。张思德以自己朴素的感情,纯真的真情,火一样的热情对待人民,对待同志。一个一言不发的孤儿,在他的热情关心下,对着他充满真情的喊出了爸爸。一个舍不得离开队伍的老炊事员,在他的热情关心下,又重新找到了家庭的'温暖。一个不安心烧炭的年轻战士,在他的热情关心下,明确了本职工作的重要性,重新焕发了工作热情。一个犯了错误的老乡战友,在他的热情关心下,认识了错误,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你看他无论是尝百萆,当人梯,修车胎,站车尾,还是下炭窑,帮老乡追猪,替战友捡球,无论是照顾炊事老兵,扶助烈士遗孤,还是向犯错误的同乡伸出援手,向开小差的战士捞琴道歉,正是这位不爱说话,爱打赤脚的小战士,他那种不计较个人名利、乐于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人格魅力感召着我们的心灵。毛泽东在为纪念他而做的《为人民服务》的演讲中说: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张思德是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他打过仗、纺过线、烧过炭,无论是在前线当战斗员还是在后方当勤务兵,始终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切从党和人民需要出发,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工作。他做警卫时,为了毛主席能按时到达会场,他长途奔波,及时取回汽车轮胎,修好汽车,保证主席按时顺利到达。在听说需要人到距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石峡峪庄开荒种地时,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出发。并且哪里最苦最累,就带头在哪里干。为了确保中央机关的冬季取暖,他不怕苦,不嫌脏,主动要求去烧炭,并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在牺牲前的一句话“这里就是前线”,极好地表达了张思德同志对待革命工作的态度。

张思德是平凡的,正如毛泽东主席说的,他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革一样,我们注意不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张思德是伟大的,亦如毛主席说的,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正是他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为,化作了鼓励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以至于在他牺牲了几十年之后,仍被人们赞颂和景仰。

平凡的岗位,需要无私奉献,伟大的事业,需要永远“为人民服务”。

篇6:《张思德》电影观后感

《张思德》电影观后感

《张思德》电影观后感

覃洁清

偶然在电影频道的节目单上看到《张思德》这部影片,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个名字很熟悉,但是始终想不起来。为了证实这一点,自己还是坐在电视机前看了起来。电影刚开始,当见到主人公的时候,脑子突然想起什么来了。这不是初中的时候的一篇文章所写的主人公吗?但是真的是很高兴,我还记得的当时老师还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电影,看的就是这一部。顿时我有了继续往下看的冲动。

电影是黑白片的。可能是看多了彩色的,对于黑白片突然有了不一样的情怀,黑白片营造出一种怀旧感,尽管色彩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但是黑白色调却能然人产生很多联想的空间,而且黑白色调很符合当时中国共产党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艰苦但是坚忍不拔,淳朴亲民。而这种黑白色,更加体现出张思德同志的个性。看完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得到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得到了一种心灵的洗礼,可能这有些张,但是自己确实是被张思德同志感动,他的所作所为让自己的心灵获得了触动,思考着,学习着。开始重新感悟对于“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主人公,张思德,个子不高,到跑起来却是健步如飞,干起活来却是满身的劲儿。讷讷无言,但是那如孩童般灿烂的笑容却能感染许多人。他1933年参军入伍,当过勤务员、通信兵、警卫员,最高职务是个班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搞过生产,烧过木炭。生命历程中,他没有惊人的事迹,也没有动听的话语,“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但是张思德是不平凡的。他的不平凡在于他又一颗善良的心,有一种淳的品质。他明白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他对人诚恳,对事认真。对于党和革命是一片赤胆忠心,对于人民更是友好对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牢记着为人民服务。而他也是这样做着。

毛泽东评价他“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张嘴。” 他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诚。(范_文_先_生_网)寡言的他一旦开口,让人再难忘记,说的真实。当别人在说别人37年参军就当上团长,而张思德33年参军入伍,却还是个班长,说他是马掌,没有介意,只是很自豪地说“硬不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当小白受不了烧炭窑的苦,觉得烧炭窑进步慢想着赶往前线的时候,他说:“谁不想上前线,但是不管干啥子工作,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

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电影中有两个镜头最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当毛主席在礼堂上进行演讲时,张思德正在奔跑,背着重重的轮胎翻山越岭的奔跑,一刻也没停,为的就是不影响主席的行程,当将轮胎背回来让别人更换的时候,他却瘫在车旁喘着粗气。这让我看到了一种敬业的精气神。另一个镜头是电影的最后,他奔跑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突然回过头来,扛着枪脸上露出了他那孩子般灿烂的笑容。我想在他看来他这短暂的一生是活的有意义的,因为他在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在艰苦的日子里,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正是这些不声不响的举止和点点滴滴的真情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高尚的灵魂。

正如毛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说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他的死重于泰山,只要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是死得其所。”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这样平凡的人,我们或许不认识他们,他们尽管平凡,但是我们的队伍正是有着许许多多的人组成才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不一定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即使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也可以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也可以为我们身边的人带来更多的温暖。也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一个人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才能使自己活得有意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勤勤恳恳,对人友善,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影响到别人。

《张思德》这部电影,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他平凡而又不平凡,他的一生短暂,但却内涵丰富。人的一生也是短暂的,怎样才能让自己死的其所,这是一个思考题,也是一个实践课。

篇7:《张思德》电影观后感

我们这一代人,对张思德的熟悉来自儿时的记忆,我对张思德既熟悉又陌生,熟悉他的英雄事迹,可是说不清在生活中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接下电影《张思德》拍摄任务的初期,导演尹力因此而苦恼,也是我观看电影的驱动力之一。在观看完电影之后,有关张思德的一切在我心中可以用5个字来概括:为人民服务。

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1944年他带领一班人到安塞县烧木炭。在一次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不幸牺牲。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___的这篇讲演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这篇文章也成为共产党人行为准则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在60年后的今天,重温这段历史和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我更关注电影是如何表现”为人民服务”这个主题的。在这部电影中,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___就在前方即兴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而这种革命的感情的传达,既不是借助汹涌澎湃的交响乐来烘托主题,也不是像其他延安题材的影视作品那样通过反复出现的宝塔山和延河水这样的”革命符号”来强加给观众,相反,电影《张思德》是朴素而写实的,影片通过道具、布景让观众感受到大量的革命岁月的”信息”和革命的”气氛”,尤其是使用黑白胶片拍摄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电影在两场戏中也运用了色彩,一场戏是说周总理给___一把红枣,另一场是”哑巴”为牺牲的张思德献上一把红枣,那把红枣的红色十分突出,在这里颜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任何一种艺术,必须要把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感染力。

当然,这部电影带给一个从教的教师的,绝不止这些。党的十六大报告表述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教育为人民服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教育要为这一伟大理想服务,就要培育一代信念坚定、艰苦奋斗、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人才。第二,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前进方向。要努力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积极发展高中教育,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建设学习型社区,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满足人民丰富多样的教育需求。第三,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

总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总是代表着最优秀的传统,最可贵的品质,随着教育事业蓬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但不变的是教师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教师永远是一支蜡烛,蜡烛的火焰永远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篇8:《张思德》电影观后感

《张思德》是北京紫禁城电影公司出品,有一股大片的味道!以交响乐团演奏为主的电影配乐的水准不在一般好莱坞电影配乐之下,很切合画面的推进,抒情主题起到渲染作用,就算是拿出来单独听也很具可听性,好像是一个国内作曲家的出品。导演的确有一手,拍主旋律片不只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许许多多的细节,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主题、刻画人物,有血有肉的角色不再如墙上的标语一般空洞,编剧是刘恒,同样功不可没。

电影采用黑白胶片,一部黑白片,这些年来除了张国师的《俺的爹爹娘娘》之外,《张思德》也算第二部了罢。黑白年代,纯真年代,那些人都这么纯,那些镜头都这么亲切:延安灿烂的日子,经典的席地手摇织布机,再现战士力与美的挥铁镐开荒秋收,纯情女战士跳着集体舞,河畔洗衣饮马犹如《东邪西毒》里边刘嘉玲饮马桃花溪的味道,鲁艺里边跳芭蕾的女文艺兵,还有照例是自作风趣的我领导人,还有那个木讷的大龄未婚做事不吭声的张思德,这个踹三脚也出不来一个屁的勤快好心的小矮个。

为什么服务,为人民服务,死得其所,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精兵简政,南泥湾359旅……熟悉的名词,记得以前的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么?还有历史课本里边的段落么?通过《张思德》来一次怀旧,解放区的天果然是……

篇9:《张思德》电影观后感

那是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张思德——一个烧木炭的士兵,他为了掌握好烧炭的火候,不分昼夜地巡回各窑,不怕温度高,爬到窑顶观察烟色,正因为他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所以他烧出的木炭质量特别好。

张思德爱人如已,助人为乐。他用一颗爱心去关心、照顾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了温暖。他和战友小白去挖窑,窑洞即将挖成时突然塌方,为救小白,自已却被埋在了窑洞里,光荣牺牲了。

虽然那是发生在60年前的事情,但是今天看起来却仍然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管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应该学习他那种爱岗敬业、爱人如已、助人为乐的精神。

篇10:《张思德》电影观后感

今天妈妈带我和表哥、表妹一起看了花季雨季电影展的一部电影《张思德》。

张思德是一名解放军战士,他为人憨厚老实,嘴巴很笨,话非常少。他做事非常认真踏实,从不跟战友计较。他曾经在___身边做过一段时间贴身卫士,从来都是叫干啥就干啥,从不多说一句话。___说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爱说话,同时认为他最大的优点也是不爱说话。因为张思德从不计较,嘴巴又比较笨,不会为自己争取任何利益,因为跟他一起战士很多都当上了大官,可他还仅仅是一个班长。

因为他烧炭的技术非常好,后来又被安排去山上烧炭。烧炭是一件很辛苦,又脏又累的活,他最好的战友劝他不要去。可张思德认为能为老百姓烧炭取暖是一件非常值得非常有意义的事,他一点都没有推辞就去了。一天在一座山上烧炭时,因为山土土质松软,又连夜暴雨。张思德在抢险过程中因山体滑坡发生特大泥石流而牺牲了。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牺牲的,司马迁曾说过:人总是要死的,但有些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些人死得比鸿毛还轻。张思德的死就是比泰山还重。___特别为他召开了追悼会,号召全国人民向他学习。

篇11:《张思德》电影观后感

影片记录在抗日战争后期,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张思德同志是___的勤务兵。他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默默地奉献。

张思德同志做事十分用心十分负职责,总是跑步完成。影片开始就是他奔跑赶回演出节目的场景,煤油灯灭了,他主动扛着战友修好;主席开会,半途车轮胎坏了,只有换个新的才能够,为了不耽误主席回到的时光,张思德同志二话不说,硬是一路快跑数十里背着一个新轮胎回到,当他赶回时我们可想而知这位老八路疲惫的程度。我顿时感慨,像这样的老好人在此刻的社会中还有吗?没有任何要求、没有任何索取,只是那样用心无私地奉献,即使有,能有多少呢?但是在当时像张思德这样的人很多、很普通、很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他们往往不被人注意,往往也不为人所知,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中国革命斗争的事业。

张思德同志也很有爱心。帮一个老大娘追猪,追了一圈又一圈,可谓是拔山涉水,而且还摔了几个跟头;照顾一个受了刺激的孤儿;帮忙一位年事已高的老红军;还不辞辛苦的帮一个即将牺牲的团长约见___。我们要认识到一点,他所帮的这些人并不是跟自我有多大关系,相反,而是陌生人,也没有任何报酬,完全只是自我的付出。

影片中他的一个老战友是一个主任,经常说张思德心眼太死,到此刻还只是个普通战士,而张思德却不以为然,总是很朴实的回答,只要为人民服务,在哪都行。这个主任战友之后为了结婚而贪污群众财产,被判刑一年,妻子也离他而去。为了帮忙这个主任战友重树信心,张思德几次探监,帮忙战友成功的又找回了自我,并劝说战友的妻子,最终使他们又走在了一齐。张思德总是能时时刻刻想别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替人分担忧愁,尽自我努力解决困难。

张思德是个烧炭好手,当组织再次让他烧炭时,他却义不容辞的答应了。其实张思德也算个老红军了,像烧炭这样的任务完全能够不理解。但他却说,新人烧炭不必须能烧好,烧不好延安的百姓就过没有办法过冬了。想法很简单,但是他却始终从更多人民的利益出发,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做出自我尽可能的一份力量。也就是这一次烧炭,成了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片段。一天大雨不断,张思德去巡视炭窑,由于山体滑坡,张思德不幸牺牲。张思德走了,和他生前一样还是那样的默默无闻。但是他那种辛勤朴实的作风就应继续发扬。

___深知张思德的经历,在他的追悼会上有感而发。在演讲中称赞:“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在这个演讲中,___进而要求全党进:“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必须会兴旺起来。”从此,“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流传开来,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的信任,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

如今,中国尚有八亿多农民,不少农民的生活还很贫困,但是也时常听到不少领导干部因贪图享乐而被判刑。可见,部分党员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没有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袭击,这些人早已不是合格的党员,真正的党员应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服务为宗旨,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篇12:电影张思德观后感

“不管干啥子,都想着前线就在脚底下。” 这是张思德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张思德,一名普通的士兵,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1933年参军的老战士,一辈子没当过大官,当过一次班长还被人撤了。同年当兵的老乡刘秉钟当了主任,35年参军的王长岭做了团长。他呢?却一直默默无闻,战友说他是“马掌”,可他却说“硬不起成一块铁,想当马掌还当不上哩!”

在延安,他是___的勤务员,___见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张嘴。没错,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淡泊名利,不出头露面。___曾经给他总结过:你这个人自大的缺点就是做事不吭声,但这也是你最大的优点,改不改由你自己。还有一次,主席去开会,车胎坏了,他跑着回去拿轮胎,鞋子掉了也不知道。主席又总结了一个缺点:喜欢打赤脚。他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虽然木讷寡言,但不傻,虽然敬爱主席,却毫不畏惧,他也给主席总结了一个缺点:别人都睡觉了,他却不睡。主席听了之后笑了,没错,这不是指责,是关心。

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的津津有味,他干着最不起眼的工作。在他被派去烧炭后,由于下暴雨,山体塌方,危难时刻,张思德把身边的战友小白推出窑外,自己却被压在窑内不幸牺牲。张思德的牺牲使主席非常难过,对他的后事安排多次作出指示。___对身边的人说:“他笑起来像个孩子。“的确啊,他还是个孩子,牺牲的时候只有29岁。主席记得他”喜欢“打赤脚,嘱咐警卫员给他送双鞋,不要让他光着脚上路。追悼会上,___说:”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这句话,讲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意义,阐述简单,在场的同志无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鼓舞。

这样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少说多干的人,也让60多年之后的我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凝望着这个奔跑的背影,感受到一种永恒: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张思德同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如今,在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不同时代,不同年代,不同时期,不同工作岗位,都有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的人:雷锋,孔繁森,李素丽…… ……他们也有着平凡的人生,却被我们所有人所熟识,他们没有特别优秀的家世背景,只是利用自己平凡的人生创造了不平凡的事迹。就像雷锋同志所说的那样:“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一个平凡的人,一颗高尚的灵魂,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尽收眼底,做着最普通的事。纯洁不肤浅,憨厚而忠诚。不仅仅是张思德,还有无数为人民服务的人。张思德的 一生虽然短暂、平凡,但是,他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却永放光芒,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学习。我们也只是大千世界的一棵平凡的小草,甘于平庸会平凡的死去,不甘于平庸则会想张思德一样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篇13:电影张思德观后感

4月5日,怀着对先烈的崇高敬意,我认真地观看了电影《张思德》,窗外纷飞的大雪,似乎把我带到了67年前那段光荣岁月,我看到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也读懂了他那颗看似平凡却时时温暖着别人的高尚心灵。

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1933年参军入伍,当过勤务员、通信兵、警卫员,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最高职务是个班长。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1944年他带领一班人到安塞县烧木炭。在一次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不幸牺牲。

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张思德的可贵之处就是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中做着不平凡的贡献,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是那样淡泊。别人看不到的角落,被他收入眼底;最普通的人和事,悄悄装在心中。从不声不响的举止和点点滴滴的真情中,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这种震撼力来自心灵深处的向往和追求。张思德,以他的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人民服务的赞歌。

这首歌值得我们代代共产党人深情传唱。

这首歌需要我们新时代的人民公仆再谱新篇。

在“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今天,作为新时期的监狱人民警察,我们见证过老一辈监狱人民警察吃苦耐劳、默默奉献、扎根边疆开创监狱事业的身影,我们也担负着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积极进取、创新监狱工作的使命。

监狱工作是平凡的,但平凡之中却彰显着无尽的责任,这份责任,让我们长期战斗在维稳一线;这份责任,让我们无言地尽着特殊园丁的职责;这份责任,让我们为一个个失足的浪子鼓起了新生的风帆;这份责任,让我们把一个个家庭的伤口慢慢抚平;还是这份责任,让我们用坚定的信念奏响时代的和谐之音。

平凡中的伟大,艰辛中的幸福,奋斗中的快乐,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语言,而连结这一切的,正是“为人民服务”这五个闪光的字眼,曾经成就我们事业的精神动力,还将辉映着我们漫长而辉煌的征程。

篇14:电影张思德观后感

张思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在他牺牲后,___专门写了为人民服务来纪念他。张思德是伟大的!他所做的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平凡的小事,但是众多个平凡小事积累起来就是不可或缺的,平凡中关心他人,在平凡中做出伟大。

从1933年参军,过草地,尝百草,编草鞋,送信,照顾孤儿,不忘战友,关心战友、哑巴炊事员、烧窑……最高的职位只是个班长,但是职称高又能怎样?张思德做着平凡的小事,但也不失自己的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平凡的小班长也比那些犯了错了的旅长、团长、营长更有意义!如若把张思德的价值拿出来与他人相比较,就会是对他的亵渎,如果他想有所彰显,又何必做那么多别人不记得、不知道的小事?___在任他为警卫员时,让他说说自己的最大的优点,如果在现在或是换做其他人,为了职位或者某些利益,谁会说自己没什么优点?谁会真诚地袒露自己?___替他总结了张思德的最大的优点是:不说话;最大的缺点是:不说话。这最大的优点让他变得有意义,那最大的缺点也就使他是平凡的,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说到命运,那时的个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交给党,交给___,那么说张思德的死是为了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他的死是重于泰山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似很空,很大,只是个思想指标,思想空壳,并没有实质内容。但是归于生活,回到实际来看,这些不仅体现在那些惊天动地的政策为人、为民,更体现在那些平凡细微的小事上。我们因为正在享用着这些细小的关心和益处,所以没有觉察到它的意义,当它离开或消失时才会引得我们注意,因此,我们应该注意身边平凡的人,更要在平凡生活中小事去着手,平凡在不知不觉中变的有意义。我们可以平凡,但不可以没有意义。

张思德平时不说话,很木讷,肯吃苦,做实事,细心、关心、爱心、奉献之心,这些使他在做___的警卫工作,是对他的肯定,是对___的保障。主席在追悼会上说,他是个伟大的人,死重于泰山,成天跑来跑去,也许你们不认识他,那是因为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凡的战士,他们都一样。但是不一样的是:张思德始终把平凡当做生活,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去做什么,在平凡的小事中成就意义、价值。这些成就是不自觉的,也可以说是我们后人给他追加的。

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有人做出一番事业。同时时代也需要像张思德这样的人,在默默无闻、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中体现自己存在的意义。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