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范文 > 诗词鉴赏

古诗《春游曲》翻译赏析

宁采臣

【简介】感谢网友“宁采臣”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古诗《春游曲》翻译赏析(共12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古诗《春游曲》翻译赏析

古诗《春游曲》翻译赏析

春游曲 王涯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译文一:

在栽有万棵杏树的江边园林,一夜春风催花开,整个园子里颜色深浅不同的杏花照在一江碧滢滢的春水之中。

译文二:

在栽有万棵杏树的江边园林,一夜春风后开放,万树颜色深浅不同的杏花照在一江碧滢滢的春水之中,杏花浸染着江水,春水润着杏花,江边杏花林,水中杏花影,红绿相映,相得益彰,春意倍加浓郁……这是何等美妙的.“春江杏花图”!

赏析:

这首表达了诗人出游时惬意的心情。在栽有万棵杏树的江边园林,一夜春风催花开,万树颜色深浅不同的杏花照在一江碧滢滢的春水之中,杏花浸染着江水,江水浸润着杏花,江边杏花林,水中杏花影,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春意倍加浓郁!

篇2:春游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译文

园林里的桃花向着太阳开的很明艳,深闺里美丽的女子漾起思春的情意。

那初绽的桃花仿佛是偷偷借取她面色的红润,那屋檐边新发的柳枝仿佛是学她轻盈的身姿。

她在花间徘徊看那款款飞舞的蝴蝶,听取枝头黄莺的歌唱。

何必远远地打听她的林下风致,她的风流出众早已闻名于世。

注释

1、上苑:即皇家的园林。

2、新桃:一作杏。

3、兰闺: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称。因女子多喜置兰花,故称。

4、偷面色:偷得艳妾的美容。

5、学身轻:学到了艳妾曼妙的身姿。

6、来去:指舞蝶来去。

7、长短:指莺啼声长短。

8、“林下”两句:林下、风流:举止潇洒,品格高雅。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的情态。

9、逺(yuǎn),古同“远”。

赏析

桃红柳绿,莺歌蝶舞是诗人笔下常状之景,这首诗不同流俗的是写桃,首句“上苑桃花朝日明”不用其红,而是用一“明”字,突出了桃花的鲜艳,也点出了阳光的明媚。宋代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字,或许也借鉴了此诗吧。“兰闺艳妾动春情”,身居“兰闺”的“艳妾”,是诗人自称,“艳”既说她姿色的美丽,又示她盛装的打扮,或许可以理解为她赏花前特意梳妆,心情极佳的状态,也映证了萌动的“春情”,又或许她潜意识里刻意盛装打扮,艳压满苑春色。可以想见,春和日丽,上林苑中桃花明艳,满苑飞花澹荡,唤起了端庄美貌的大唐皇后那颗烂漫的少女心。

泉井上刚刚绽放的桃花灼艳明媚,好似敷上了胭脂,骄傲的皇后认为那定是偷了她的面色;飞檐边刚刚发芽的御柳纤细漫脱,自负的皇后认为那必是学了她曼妙的身姿。“井”有指泉水之意,《吕氏春秋·本味》曰“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仑之井”,高诱则注“井,泉”,故“井上新桃”可想象上苑泉水叮咚,桃花临水开放的含露娇态,娴静而美好。“偷”与“学”采用了拟人手法,也对照了上句的“艳”。与“人面桃花相映红”不同,人面桃花是人花相映,花照人红,而“偷面色”则是说桃花是偷得了自己的面色才如此艳丽,人比花红,这是何等的自信!“檐”,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当处于高处,“嫩柳”,始发新芽的柳枝,少了柳叶的累赘,更显纤瘦,可见檐边垂挂的柳枝不仅纤细而且修长,同时“檐”的呆板衬托了“柳”的灵动,静中有动。这两句不禁令人想起《红楼梦》中关于黛玉的容貌描写——“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可见这位大唐皇后不仅艳比夭桃、身材高挑,而且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更为新颖的是以她的红润脸色喻桃花颜色,以她的轻盈腰身喻柳树的纤细,一反以桃面喻人面,以柳腰喻人腰的写法,新鲜活泼,生动形象。既颂了桃柳之美,更赞了人之美。构思巧妙,一举两得。中唐诗人李贺的“小红长白越女腮”《南园十三首其一》的比喻,或许就是受了此诗的启迪吧。

满苑桃花竞绽,万枝红雪繁极,迷蝶流连翩跹,悠然自得;御楼细柳依依,千条软丝无力,流莺绕树清啼,闲散自在。“来去”二字形容她花间穿行如蝶,“长短”明写柳枝繁多,暗指啼莺和鸣,清亮的莺啼,犹言她欢笑如莺。“看”、“听”二字,让读者时时感到游春之人充满感情地欣赏美景的情形。诗歌就这样以美人喻美景,以美景衬美人,突出了人之美。可以想见,大唐皇后流连于桃树下拈花弄蝶,拂了一身衣香,发乎内心的吟吟笑语如林间宛转的莺啼般动听。其悠然肆情之状,无不彰显她身为上苑女主之尊。

“不必向远处打听这林下之人是谁,她出众的风韵情致早已闻名”。结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须细参“林下”、“风流”二词,意即林下之风。《世说新语·贤媛》有言“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王夫人指谢道韫,东晋王凝之妻,被时人誉为“有林下风气”,后因称妇女态度闲雅、举止大方为林下之风。魏晋人物神情散朗的风采,为唐人所推许,这当是初唐贵妇的一种追求与考评。结尾以问答形式夸耀了这里的出众风流,而这“风流”二字,既指景又指人,一语双关,赞美这里的景好人美,点出题旨。

这首诗名为“春游”,实际是借春游写一位美女,很有特色。诗中明写春色,却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人面桃花;嫩柳学身轻,隐喻她身柔似柳;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树上啼莺,犹言她欢笑如莺。前两句是景的人化,后两句则是人的景化,从而将景美、人美、情美合二为一。结句长孙皇后以“林下”、“风流”自许,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及与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态。加之正值韶华芳龄,一时忘情,一时收敛,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就连唐太宗也觉着妻子的描写很是贴切、生动,“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篇3:《春游曲》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游曲

朝代:唐代

作者:佚名

原文:

春风戏狭斜,相见莫愁家。细酌蒲桃酒,娇歌玉树花。

裁衫催白纻,迎客走朱车。不觉重城暮,争栖柳上鸦。

译文

园林里的桃花向着太阳开的很明艳,深闺里美丽的女子漾起思春的情意。

那初绽的桃花仿佛是偷偷借取她面色的红润,那屋檐边新发的柳枝仿佛是学她轻盈的身姿。

她在花间徘徊看那款款飞舞的蝴蝶,听取枝头黄莺的歌唱。

你何必站在林下远远的打听,她的风流出众那是远近闻名啊。

注释

①上苑:即上林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是养禽兽、种花木供帝王游乐的场所。

②兰闺: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称。因女子多喜置兰花,故称。

③偷面色:是说偷得了艳妾的美容。

④学身轻:是说像艳妾的腰肢一样轻。

⑤来去:指舞蝶来去。

⑥长短:指莺啼声长短。

评析

如果这首诗不写明作者,恐怕很多人不会想到是长孙皇后所作。在传统印象中,作为贤后榜样的长孙皇后,应该是正襟危坐,手拿《女则》,和庙堂中的泥菩萨一般不食人间烟火,无情无欲,没有半点“人味”才对。而这首诗中的长孙皇后,居然像个活泼可爱的寻常少妇一般,而且还挺“开放”的,什么“兰闺艳妾动春情”之类的'话,既直白又大胆,不免让旧时的一干老儒看得不时摇头,尴尬万分。

今有位郭绍林先生,也持这种看法的。并且以此来否认这首诗是长孙皇后所作。他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此诗和长孙皇后的“身份”不符。他在长孙皇后《春游曲》系伪作——兼论七律的形成史中认为春游曲不为长孙皇后所做的理由之一就是““七律在唐初尚未成熟,且不多见”。这一点说得有点道理,但也不能就此就断定此诗是伪作。

我们看长孙皇后这首诗,表面上好像是像模像样的七律,中间两联从词句上看也对仗工整,但如果仔细用七律的平仄来套的话,就会发现有好多“失粘”、“失对”等出律之处。其实,这正表明了应该是长孙皇后所作的。因为当时格律并未成熟,才有这样的现象。隋唐初期,七言少见,但并非没有,且不说庾信的《乌夜啼》,隋炀帝就有一首《江都宫乐歌》:“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馀秋。渌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另外和长孙皇后同时代的上官仪、许敬宗都写有这种风格的七言诗。因此,伪作之说,不能成立。

第二个就是文献中没有她作诗的记载,说明她不会作诗;诗的内容也与她的履历、身份、性格不符。

郭绍林先生认为长孙皇后不会作诗的理由很可笑,“至于她(长孙皇后)是否会作诗,本传不曾涉及,看样子不会,因为历代诸多诗话都没有提到她。”因为没有诗话没有提到,所以“看样子”不会!郭先生的逻辑推理非常不严谨,诗话本身就是搜集的过程,有遗漏是很正常的事,因为没有搜集在内,所以不纯在,实在是本末倒置。

郭先生不仅逻辑推理粗糙,基本资料也没查全,《吟窗杂录》卷二九(宋)陈应行、《彤管新编》卷之六(明)张之象、《唐诗类苑》卷之十(明)张之象、《唐诗纪》卷六十(明)黄德水吴琯等、《唐音统签》卷九十七(明)胡震亨范希仁、《诗话类编》卷十二(明)王昌会、《说诗补遗》卷五(明)冯复京、《古今名媛汇诗》(明)郑文昂、《石仓歴代诗选》卷一百十二宫闱(明)曹学佺、《唐诗所》卷六〔明〕臧懋循、《诗女史纂》卷之六(明)处囊斋主人、《名援诗归》卷之九(明)钟惺、《唐诗归》卷之五(明)钟惺、谭元春、《唐诗韵汇》下平(明)施端教、《古今女史》(明)赵世杰、《彤管遗编》前集卷之四(明)郦琥、《唐宫闺诗》上卷(清)刘云份、《历朝闺雅》卷四〔清〕揆叙、《唐帝后诗》(清)佚名、《宫闺文选》(清)周寿昌、《说诗乐趣校注》卷一九(清)伍涵芬、《广群芳谱》卷一[清]圣祖敕、《御定全唐诗录》卷一(清)、《御定全唐诗》巻五(清),如此诸多论著均明确记载了《春游曲》是长孙皇后的所作,并加以评述,而郭先生单单以明人胡应麟的统计中没有长孙皇后的记载为理由,认定这是伪作,“假若长孙皇后会作诗,有一首作品传世,以她那样的身份和名气,绝不至于被胡应麟忽略遗漏。”胡应麟漏记的何止只有长孙皇后一个,武则天也在其中,武则天是何等名气,所以武则天的那些诗作也是伪作?!可见郭绍林先生这个论断的确是“看样子”推断出来的。

而郭先生的另一个理由是诗的内容也与她的履历、身份、性格不符。这一点郭先生倒不是另辟蹊径,独树创新,明朝钟惺的《名媛诗归》卷九中这样说道:“开国圣母,亦作情艳,恐伤盛德。诗中连用井上、檐边、花中、树上、林下,一气读去,不觉其复。可见诗到入妙处,亦足掩其微疵。休文四声八病之说,至此却用不著”。我们看钟惺虽然也夸长孙皇后这首诗作得不错,但还是觉得长孙皇后作为“开国圣母”有失”庄重”,认为“恐伤盛德”。与郭先生的“上苑”是皇家禁苑,不对社会开放,哪有什么“兰闺艳妾”前来“春游”?该诗通篇充斥着“动春情”、“新桃偷面色”、“嫩柳学身轻”、“舞蝶”、“风流”等等词句,显得轻佻、放纵,与长孙皇后一贯谨慎拘泥、克己复礼的性格不符的观点倒是不谋而合。不过钟惺则更严谨点,虽然不符合心中“贤后”的形象,但还是接受了这诗作的确是长孙皇后所作,而郭先生可则以此为据,轻易的全盘否定了。

看来还是有相当多的人以为长孙皇后就该是那种呆守礼制的木偶人,殊不知张扬个性袒露着酥胸的大唐美女们和后世裹了脚的病小姐是大不一样的。

其实恰恰通过这首诗,人们了解到长孙皇后作为一个女人,也是有娇艳妩媚的一面的,她同样是有笑有歌有情有欲的女人。大唐的风气,正当如此。长孙皇后本来就是鲜卑女子,唐朝本来也是胡汉交融,风气开放的时代。其实这样真挚坦诚的感情,比后世那种迂腐虚伪的风气要健康多了。中国的历史上,经常喜欢将人,尤其是他们所认为的贤人圣人,木偶化,泥塑化,抽离了真实的血肉,按自己希望的形象用泥糊起来,放在香烟缭绕的殿堂里供奉。然而,幸好有这样一首诗,能将我们带回贞观年间,充分了解到长孙皇后真实而又可爱可亲的另一面。

篇4:渌水曲古诗翻译及赏析

渌水曲古诗翻译及赏析

《渌水曲·渌水明秋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萍。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前言】

《渌水曲》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此诗写采白苹的人因见荷花的美丽而引起思念远人的愁情。全诗四句。“渌水明秋日”写景。言秋日里,湖水非常清澈。“南湖采白苹”叙事,言人采白苹。“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两句写采苹的人因见荷花晶莹娇嫩,想到自己正当盛年而无人陪伴,故愁苦难耐。

【注释】

1、渌水:清澈的水。《渌水曲》本古曲名,李白借其名而写渌水之景

2、明秋日:在秋天的阳光下发亮

3、南湖:即洞庭湖

4、白苹:亦作白萍,水中浮草

5、杀:用在动词后,表示极度

6、荡舟人:这里指思念丈夫的女子。《史记·齐太公世家》: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舟中。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翻译】

清澈的湖水在秋天的太阳光下发着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苹。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鉴赏】

《渌水曲》本古曲名,李白借其名而写渌水之景。王琦认为此诗为乐府古曲。这首小诗确属乐府,并深得南朝乐府诗的神韵,语言清新自然,内容含蓄深婉。

诗的前两句写实,点明时间、地点与劳动内容。“渌水明秋月”中的“月”字有的版本作“日”,今从《全唐诗》,而且从全诗的意境来看,“月”字也比“日”字更好一些,故择善而从之。这句诗的大意是说,碧波荡漾的水面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更加明亮。这句诗写在南边的湖面上,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月光下采撷着白蘋。那宽阔无垠的湖面晶莹闪烁,水波不兴;那柔和银白的月光,挥洒若洗,朦朦胧胧,天地间极为静谧空旷。那位架着一叶小舟的女主人公显得尤为孤独寂寥,这就为后面两句诗提供了典型环境。

三四句转折,写这位采蘋女子的孤独寂寞之感。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含苞待放的荷花简直就象一位娇媚多情的少女就要开口说话一样,半开半含,欲言犹止,羞羞答答,十分妩媚动人。这美丽的奇景触发了这位荡舟女子的情思,她不免神魂摇荡,无限哀婉惆怅起来。诗至此戛然而止,但其深层的意蕴却在不断地延续,撞击着读者的心扉,引起其遥思遐想。

这位女子看到娇艳的荷花就要“愁煞”,不言而喻,这是触景生情的缘故。良辰美景最容易引发人的情思,更容易惹起对恋人的向往和思念。这位少女独自在空荡荡的湖面上,披着明月的素辉,这情景已经够令人寂寞难耐的了,当她再看到那美妍的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景时,不能不引起她的怀春之心。她或许是在痴情地憧憬着,如果将来有那么一天,自己能和情人在一起共同享受领略这旖旎迷人的'风光时,该是何等的幸福啊!她或许是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在脑际中又呈现出昔日里与情郎在同样的景色中共同渡过的甜蜜而温馨的终生难忘的美好时光。这一切诗人都未明说,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既可能是这样又可能是那样,所以显得更加含蓄委婉,余味盎然。

此诗中最精彩的是“荷花娇欲语”一句,其间运用了非常巧妙而又隐微的比喻手法,须仔细体味方可悟出。荷花是极其娇柔纯净的花卉,清秀妩媚,出于污泥而不染,这正像白璧无瑕的少女。“欲语”二字尤其传神深蕴,人之“欲语”则显现出刚要张口的样子,花之“欲语”也正是花苞正欲绽开,花瓣将要张口时的景象。说其巧妙,不仅是因为此时的花朵最为美丽诱人,还因为她最形象而又恰如其分地象征着诗中主人公那青春的活力与少女情窦乍开的年龄特征。大概正是因为客体与主体如此相像契合,才能深深地拨动主体的心弦,触动了那位荡舟人的春心。可见这两句诗所蕴涵的情感内容极为丰富隽永。

篇5:采莲曲古诗翻译

采莲曲古诗翻译

采莲曲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以下是“采莲曲古诗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采莲曲

唐代: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注释

⑴萦(yíng):萦回,旋转,缭绕;

⑵飐(zhǎn):摇曳;

⑶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⑷搔头:簪之别名;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赏析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

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然后诗人用了一个日常习见、颇具情趣的细节:“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少女看见了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突然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欲语低头笑”既表现了少女的无限喜悦,又表现了少女初恋时的羞涩难为情,“碧玉搔头落水中”又进一步暗示了少女“低头笑”的激动神态。后两句描写细致,生动逼真。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欲语还休、含羞带笑的姑娘宛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采莲曲》为民歌体裁,同类的作品历来很多,但白居易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篇6:采莲曲古诗翻译

采莲曲

唐代: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译文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采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采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注释

⑴萦(yíng):萦回,旋转,缭绕;

⑵飐(zhǎn):摇曳;

⑶小船通:两只小船相遇;

⑷搔头:簪之别名;碧玉搔头:即碧玉簪,简称玉搔头。

赏析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描写采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采莲曲》《江南可采莲》“江

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南北朝出现了不少写采莲生活的名作,如《西洲曲》“采莲南唐秋,莲花过人。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到了唐代,写采莲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很多名家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戎昱、崔国辅、皇甫松等都写过这类诗歌。白居易的《采莲曲》写得尤为细腻动人。

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菱叶萦波荷飐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这就像一组电影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然后诗人用了一个日常习见、颇具情趣的细节:“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少女看见了自己的.情郎,正想说话却又突然止住,羞涩得在那里低头微笑,不想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儿落入了水中。“欲语低头笑”既表现了少女的无限喜悦,又表现了少女初恋时的羞涩难为情,“碧玉搔头落水中”又进一步暗示了少女“低头笑”的激动神态。后两句描写细致,生动逼真。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细节精心刻画,一个欲语还休、含羞带笑的姑娘宛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采莲曲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出任杭州(公元822~824年)之时。此时,诗人远离上层政治集团的勾心斗角,沉醉在旖旎的江南风光和与友人的诗酒酬和之中,生活轻松、舒心。诗人无意间捕捉到一对年轻男女在荷塘上相遇的有趣一幕,随即创作了本诗。

《采莲曲》为民歌体裁,同类的作品历来很多,但白居易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个人资料: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篇7:春游曲原文及赏析

春游曲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译文

园林里的桃花向着太阳开的很明艳,深闺里美丽的女子漾起思春的情意。

那初绽的桃花仿佛是偷偷借取她面色的红润,那屋檐边新发的柳枝仿佛是学她轻盈的身姿。

她在花间徘徊看那款款飞舞的蝴蝶,听取枝头黄莺的歌唱。

你何必站在林下远远的打听,她的风流出众那是远近闻名啊。

注释

①上苑:即上林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是养禽兽、种花木供帝王游乐的场所。

②兰闺: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称。因女子多喜置兰花,故称。

③偷面色:是说偷得了艳妾的美容。

④学身轻:是说像艳妾的腰肢一样轻。

⑤来去:指舞蝶来去。

⑥长短:指莺啼声长短。

赏析:

如果这首诗不写明作者,恐怕很多人不会想到是长孙皇后所作。在传统印象中,作为贤后榜样的长孙皇后,应该是正襟危坐,手拿《女则》,和庙堂中的泥菩萨一般不食人间烟火,无情无欲,没有半点“人味”才对。而这首诗中的长孙皇后,居然像个活泼可爱的寻常少妇一般,而且还挺“开放”的,什么“兰闺艳妾动春情”之类的话,既直白又大胆,不免让旧时的一干老儒看得不时摇头,尴尬万分。

今有位郭绍林先生,也持这种看法的。并且以此来否认这首诗是长孙皇后所作。他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此诗和长孙皇后的“身份”不符。他在长孙皇后《春游曲》系伪作——兼论七律的形成史中认为春游曲不为长孙皇后所做的理由之一就是““七律在唐初尚未成熟,且不多见”。这一点说得有点道理,但也不能就此就断定此诗是伪作。

我们看长孙皇后这首诗,表面上好像是像模像样的七律,中间两联从词句上看也对仗工整,但如果仔细用七律的平仄来套的话,就会发现有好多“失粘”、“失对”等出律之处。其实,这正表明了应该是长孙皇后所作的。因为当时格律并未成熟,才有这样的现象。隋唐初期,七言少见,但并非没有,且不说庾信的《乌夜啼》,隋炀帝就有一首《江都宫乐歌》:“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馀秋。渌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另外和长孙皇后同时代的上官仪、许敬宗都写有这种风格的'七言诗。因此,伪作之说,不能成立。

第二个就是文献中没有她作诗的记载,说明她不会作诗;诗的内容也与她的履历、身份、性格不符。

郭绍林先生认为长孙皇后不会作诗的理由很可笑,“至于她(长孙皇后)是否会作诗,本传不曾涉及,看样子不会,因为历代诸多诗话都没有提到她。”因为没有诗话没有提到,所以“看样子”不会!郭先生的逻辑推理非常不严谨,诗话本身就是搜集的过程,有遗漏是很正常的事,因为没有搜集在内,所以不纯在,实在是本末倒置。

郭先生不仅逻辑推理粗糙,基本资料也没查全,《吟窗杂录》卷二九(宋)陈应行、《彤管新编》卷之六(明)张之象、《唐诗类苑》卷之十(明)张之象、《唐诗纪》卷六十(明)黄德水吴琯等、《唐音统签》卷九十七(明)胡震亨范希仁、《诗话类编》卷十二(明)王昌会、《说诗补遗》卷五(明)冯复京、《古今名媛汇诗》(明)郑文昂、《石仓歴代诗选》卷一百十二宫闱(明)曹学佺、《唐诗所》卷六〔明〕臧懋循、《诗女史纂》卷之六(明)处囊斋主人、《名援诗归》卷之九(明)钟惺、《唐诗归》卷之五(明)钟惺、谭元春、《唐诗韵汇》下平(明)施端教、《古今女史》(明)赵世杰、《彤管遗编》前集卷之四(明)郦琥、《唐宫闺诗》上卷(清)刘云份、《历朝闺雅》卷四〔清〕揆叙、《唐帝后诗》(清)佚名、《宫闺文选》(清)周寿昌、《说诗乐趣校注》卷一九(清)伍涵芬、《广群芳谱》卷一[清]圣祖敕、《御定全唐诗录》卷一(清)、《御定全唐诗》巻五(清),如此诸多论著均明确记载了《春游曲》是长孙皇后的所作,并加以评述,而郭先生单单以明人胡应麟的统计中没有长孙皇后的记载为理由,认定这是伪作,“假若长孙皇后会作诗,有一首作品传世,以她那样的身份和名气,绝不至于被胡应麟忽略遗漏。”胡应麟漏记的何止只有长孙皇后一个,武则天也在其中,武则天是何等名气,所以武则天的那些诗作也是伪作?!可见郭绍林先生这个论断的确是“看样子”推断出来的。

而郭先生的另一个理由是诗的内容也与她的履历、身份、性格不符。这一点郭先生倒不是另辟蹊径,独树创新,明朝钟惺的《名媛诗归》卷九中这样说道:“开国圣母,亦作情艳,恐伤盛德。诗中连用井上、檐边、花中、树上、林下,一气读去,不觉其复。可见诗到入妙处,亦足掩其微疵。休文四声八病之说,至此却用不著”。我们看钟惺虽然也夸长孙皇后这首诗作得不错,但还是觉得长孙皇后作为“开国圣母”有失”庄重”,认为“恐伤盛德”。与郭先生的“上苑”是皇家禁苑,不对社会开放,哪有什么“兰闺艳妾”前来“春游”?该诗通篇充斥着“动春情”、“新桃偷面色”、“嫩柳学身轻”、“舞蝶”、“风流”等等词句,显得轻佻、放纵,与长孙皇后一贯谨慎拘泥、克己复礼的性格不符的观点倒是不谋而合。不过钟惺则更严谨点,虽然不符合心中“贤后”的形象,但还是接受了这诗作的确是长孙皇后所作,而郭先生可则以此为据,轻易的全盘否定了。

看来还是有相当多的人以为长孙皇后就该是那种呆守礼制的木偶人,殊不知张扬个性袒露着酥胸的大唐美女们和后世裹了脚的病小姐是大不一样的。

其实恰恰通过这首诗,人们了解到长孙皇后作为一个女人,也是有娇艳妩媚的一面的,她同样是有笑有歌有情有欲的女人。大唐的风气,正当如此。长孙皇后本来就是鲜卑女子,唐朝本来也是胡汉交融,风气开放的时代。其实这样真挚坦诚的感情,比后世那种迂腐虚伪的风气要健康多了。中国的历史上,经常喜欢将人,尤其是他们所认为的贤人圣人,木偶化,泥塑化,抽离了真实的血肉,按自己希望的形象用泥糊起来,放在香烟缭绕的殿堂里供奉。然而,幸好有这样一首诗,能将我们带回贞观年间,充分了解到长孙皇后真实而又可爱可亲的另一面。

篇8:古诗《采莲曲》赏析

采莲曲

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⑦始觉:才知道。

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小分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1. 古诗《望月有感》赏析

2.清明古诗附赏析

3.清明古诗的赏析

4.古诗《关雎》赏析

5.古诗《清明》赏析

6.古诗清明赏析

7.《清明》古诗赏析

8.冬至古诗赏析

9.中秋古诗及其赏析

10.《清明》古诗 赏析

篇9:《成都曲》古诗赏析

《成都曲》古诗赏析

《成都曲》

唐代诗人张籍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注释

锦江:在四川省,流经成都。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译文

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雨后山坡上荔枝已经成熟。城南万里桥边有许多酒家,来游的人喜欢向谁家投宿?这首诗描写了成都的秀丽风光、风土人情及繁华景象,流露出诗人对成都的'眷恋之情。诗中句句含景,景景有情,尤其是后面两句近似口语而意味更深远。

赏析

这是张籍游成都时写的一首七绝,诗通过描写成都市郊的风物人情和市井繁华景况,表现了诗人对太平生活的向往。因为这诗不拘平仄,所以用标乐府体的“曲”字示之。

锦江,以江水清澄、濯锦鲜明而著称。它流经成都南郊,江南为郊野,江北为市区,江中有商船。地兼繁华、幽美之胜。诗的前两句展现诗人顺锦江西望时的美景。新雨初霁,在绿水烟波的背景下,山头岭畔,荔枝垂红,四野飘溢清香。那如画的景色十分诱人。这两句写眼前景,景中含情,韵味深长,如跳动的音符,悠扬的旋律,拨动了人们的心弦。

上面写郊野景色,后两句则是由于“桥”和“酒家”的跳入眼帘,逗引起人们对市井繁华情况的想象。桥下水入岷江流至宜宾,与金沙江合为长江,东流直达南京,唐时商贾往来,船只很多。“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唐时酒家多留宿客人。读了这两句,使人由“万里桥”而想到远商近贾,商业兴盛,水陆繁忙;由“多酒家”想到游人往来,生意兴隆。最后说:游人呀,你究竟选择那一酒家留宿更称心如意呢?从这问人和自问的语气里,使人想到处处招待热情、家家朴实诚恳的风土人情和店店别具风味、各有诱人“闻香下马”的好酒。处处酒家好,反而不知留宿何处更好了。

沈德潜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张籍此诗,句句含景,景景有情,特别是后二句,近似口语,却意味深远,读后感到精警而又自然。诗人既善于抓住富于特征的一般景物,又善于抓住思绪中最闪光的一瞬间——“游人爱向谁家宿?”这样就能使一篇之朴,养一句之神;一句之灵,回一篇之运。这就是张籍“看似寻常最奇崛”之风格所在,也是诗作具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篇10:圆圆曲翻译-圆圆曲赏析

圆圆曲翻译-圆圆曲赏析

圆圆曲翻译_圆圆曲赏析,圆圆曲是一首长诗,共七十八句,五百四十九字,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圆圆曲原文:

圆圆曲

吴伟业

鼎湖(1)当日弃人间,破敌(2)收京下玉关(3)。恸哭(4)六军俱缟素(5),冲冠一怒(6)为红颜。红颜(7)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8)自荒宴(9)。电扫黄巾(10)定黑山(11),哭罢君(12)亲(13)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14)家,侯门(15)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16)箜篌伎(17),等取将军油壁车(18)。家本姑苏(19)浣花里(20),圆圆小字娇罗绮(21)。梦向夫差(22)苑里游,宫娥(23)拥入君王起。前身合(24)是采莲人(25),门前一片横塘(26)水。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薰天(27)意气连宫掖(28),明眸皓齿无人惜。夺归永巷(29)闭良家(30),教就新声倾(31)坐客。坐客飞觞(32)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白通侯(33)最少年,拣取花枝(34)屡回顾。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35)?恨杀军书抵死(36)催,苦留后约将人误。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37)满长安(38)。可怜思妇(39)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40)看。遍索(41)绿珠(42)围内第(43),强呼绛树(44)出雕阑。若非壮士(45)全师胜,争得(46)蛾眉(47)匹马还?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48)不整惊魂定。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专征(49)萧鼓向秦川(50),金牛道(51)上车千乘(52)。斜谷(53)云深起画楼(54),散关(55)月落开妆镜。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56)红经十度霜。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57)忆同行。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长向尊(58)前悲老大,有人(59)夫婿擅侯王。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60)。一斛明珠万斛(61)愁,关山漂泊腰肢细(62)。错怨狂风r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63)与倾城(64),翻使周郎(65)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66)照汗青(67)。君不见,馆娃(68)初起鸳鸯宿,越女(69)如花看不足。香径(70)尘生乌自啼,岳(71)人去苔空绿。换羽移宫(72)万里愁,珠歌翠舞(73)古梁州(74)。为君别唱(75)吴宫曲(76),汉水(77)东南日夜流!

圆圆曲字词解释:

(1)鼎湖:典出《史记・封禅书》。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黄帝即乘龙而去。后世因称此处为“鼎湖”。常用来比喻帝王去世。此指崇祯帝自缢于煤山(今景山)。

(2)敌:指李自成起义军。

(3)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指山海关。

(4)恸(tòng)哭:放声痛哭,号哭。

(5)缟(gǎo)素:丧服。

(6)冲冠一怒:即怒发冲冠,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红颜:美女,此指陈圆圆。

(8)天亡:天意使之灭亡。

(9)荒宴:荒淫宴乐。

(10)黄巾:汉末农民起义军,这里借指李自成。

(11)黑山:汉末农民起义军,这里借指李自成。

(12)君:崇祯帝。

(13)亲,吴三桂亲属。吴三桂降清后,李自成杀了吴父一家。

(14)田窦(dòu):西汉时外戚田`、窦婴。这里借指崇祯宠妃田氏之父田宏遇。

(15)侯门:指显贵人家。

(16)戚里:皇帝亲戚的住所,指田府。

(17)箜篌伎(kōng hóu jì):弹箜篌的艺妓,指陈圆圆。

(18)油壁车,指妇女乘坐的以油漆饰车壁的车子。

(19)姑苏:即苏州。

(20)浣(huàn)花里:唐伐名妓薛涛居住在成都浣花溪,这里借指陈圆圆在苏州的住处。

(21)娇罗绮(qǐ):长得比罗绮(漂亮的丝织品)还群艳美丽。

(22)夫差(fū chāi):春秋时代吴国的君王。

(23)宫娥:宫中嫔妃、侍女。

(24)合:应该。

(25)采莲人:指西施。

(26)横塘:地名,在苏州西南。

(27)熏天:形容权势大。

(28)宫掖(yè):皇帝后宫。

(29)永巷(yǒng xiàng):古代幽禁妃嫔或宫女的处所。

(30)良家:指田宏遇家。

(31)倾:使之倾倒。

(32)飞觞(shāng):一杯接一杯不停地喝酒。

(33)白皙通侯:画色白净的通侯,指吴三桂。

(34)花枝:比喻陈圆圆。

(35)银河几时渡:借用牛郎织女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的传说,比喻陈圆圆何时能嫁吴三桂。

(36)抵死:拼死,拼命。

(37)蚁贼:对起义军的诬称。

(38)长安:借指北京。

(39)可怜思妇:意谓陈圆圆已是有夫之人,却仍被当作妓女来对待。

(40)天边粉絮:指未从良的妓女。粉絮:白色的柳絮。

(41)遍索:意谓李自成部下四处搜寻圆圆。

(42)绿珠:晋朝大臣石崇的宠姬。

(43)内第:内宅。

(44)绛树(jiàng shù):汉末著名舞妓。这里二人皆指陈圆圆。

(45)壮士:指吴三桂。

(46)争得:怎得,怎能够。

(47)蛾眉:喻美女,此指圆圆。

(48)云鬟(huán):高耸的环形发髻

(49)专征:指军事上可以独当一面,自己掌握征伐大权,不必奉行皇帝的命令。

(50)秦川:陕西汉中一带。

(51)金牛道:从陕西沔县进入四川的古栈道。

(52)千乘(qiān shèng):这里指千辆,虚指车辆之多。

(53)斜谷:陕西d县西褒斜谷东口。

(54)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

(55)散关:在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

(56)乌桕(jiù):树名。

(57)浣纱女伴:西施入吴宫前曾在绍兴的若耶溪浣纱。这里是说陈圆圆早年做妓女时的同伴。

(58)尊:酒杯。老大:年岁老大。

(59)有人:指陈圆圆。

(60)延致:聘请。

(61)斛(hú):古代十斗为一斛。

(62)细:指瘦损。

(63)倾国:形容极其美貌的女子。

(64)倾城:形容极其美貌的女子。典出《汉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65)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因娶美女小乔为妻而更加著名。这里借喻吴三桂。

(66)一代红妆:指陈圆圆。

(67)照汗青:名留史册。

(68)馆娃:即馆娃宫,在苏州附近的灵岩山,吴王夫差为西施而筑。

(69)越女:指西施。

(70)香径:即采香径,在灵岩山附近。

(71)(xiè)廊:即响岳龋吴王让西施穿木屐走过以发出声响来倾听。欣赏的一条走廊,在馆娃宫。

(72)羽、宫:都是古代五音之一,借指音乐。这皇是用音调变化比喻人事变迁。

(73)珠歌:指吴三桂沉浸于声色之中。

(74)古梁州:指明清时的汉中府,吴三桂曾在汉中建藩王府第,故称。

(75)别唱:另唱。

(76)吴宫曲:为吴王夫差盛衰所唱之曲,此指《圆圆曲》。

(77)汉水:发源于汉中,流入长江。此句语出李白《江上吟》诗:“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暗寓吴三桂覆灭的必然性。

圆圆曲翻译:

君王当年离开了人间,将军破敌收京让开了山海关。全军痛哭披上了缟素,哪知道将军冲冠一怒是为了红颜。还说红颜流落不是他所系恋,还说逆贼命定灭亡是因为迷于饮宴。像闪电般扫荡黄巾平定黑山.哭毕君王和老父亲再和她相见。

初次和她相见是在田弘遇之家,侯门的歌舞演起来真像繁花。田弘遇把会演唱的她献给将军,只等将军来娶就送上油壁香车。她的家本在姑苏浣花里,小名叫圆圆衬上罗绮更娇丽。她曾在梦里到当年夫差的.宫苑里游嬉,被宫娥拥簇进去君王正身起。她前身真应是西施采莲女,门前也正临横塘水清碧。横塘里双桨摇动船去快如飞,哪家豪门硬要把她强买回。这时谁知不是薄命。这时只有泪湿褛表。田弘遇将陈圆圆送入宫中,可明眸皓齿的她竟没有获得君王怜惜。从宫掖里领回来仍留在田弘遇家,让她练好时兴歌曲来倾倒贵客。责客们传杯宴饮直到日暮,哀弦中她的心曲向谁倾诉。只有平西伯这位白净英俊的少年,拣中了花枝对她频频回顾。该早点把她这娇乌带出牢笼,要等什么时候才能把银河飞渡。只恨军书拼死地催促,只好留下信约把人耽误。相约恩深但相见可难,一朝蚁贼拥满了长安。可怜她本是思妇楼头的杨柳,却被人当作天边的杨花相看。像索取绿珠那样围住了内宅,硬是她叫出了雕栏。如果不是将军大获全胜,哪能用匹马载她归还。

她在马上一路传呼前进.云鬟还来不及梳整可惊魂已定。战场上点起蜡炬把她迎到,她满面啼痕还残留着红印。奏起箫鼓将军专征兵进秦川,金牛道上有车马千乘。斜谷里云深之处是她的画楼。散关前明月西落她打开了妆镜。消息传遍了江南水乡.乌栖泛红已经历十度秋霜。可怜她当年教她歌曲的妓师还操旧业,和她一同演奏的女伴也记起这位同行。在旧巢里本都是衔泥的燕子,她却飞上了枝头变成凤凰。女伴们只好老是在宴会上悲叹年龄长大,而她却找了个好夫婿贵为侯王。当年正为有了声名反受累,贵戚豪门都抢着要延致。一斛明珠的身价给她带来万斛的愁思.关山漂泊瘦损了她的腰肢。但也不必怨恨飘扬落花的狂风,无边春色到来已使天地呈现芳姿。

曾听说有了倾国倾城的美人,反而使周郎损伤了声名。妻子怎应影响大局,英雄无夸过于多情。全家的白骨早已化为灰土,一代红妆已照耀汗青。君不见,当年馆娃宫刚盖起鸳鸯双飞双宿,花朵般的西施君王怎么看也不会厌足。可是如今采香径尽是尘土只有鸟在啼叫,响岳纫膊患人迹空让苔长青绿。换羽移宫使万里之外也生愁,珠歌翠舞还热闹在咕梁

篇11:湘江曲翻译及赏析

古诗原文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译文翻译

秋天的湘江风平浪静,宽广无际,江上月落时出外的人乘船而去。

送人出外,我还得回去,面对茫茫的白蘋和翻飞的鹧鸪,我惆怅无限。

注释解释

潮:指波涛。

发:出发。

白蘋:一种植物。

鹧鸪:鸟名,叫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听之悲切。

诗文赏析

这首诗,寓新语于古风,写来浅白轻灵而富于情韵。诗的首句先点染秋日湘江的景色。秋日湘江,无风无浪,放眼望去,更显得江面开阔。七个字中出现两个“水”字,这是诗词中常见的“同字”手法。前一个“湘水”,点明送行的地点,后一个“秋水”,点明时令正是使离人善感的秋天,笔意轻捷而富变化。联系全诗送别的情境来理解,秋江的无潮正反衬出诗人心潮难平;秋江的开阔正反照出诗人心情的愁苦抑郁。次句“湘中月落行人发”,具体交代送行的时间,是玉兔已沉、晨光熹微的黎明时分。第一句着重写空间,第二句着重写时间,而且,次句开始的“湘中”和首句开始的“湘水”,“湘”字重复,不仅加浓了地方色彩的渲染,也增强了音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流利自然,是乐府诗的特色之一,而在句式上用了长短句,是获得流利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首诗的后半首就是这样。“送人发,送人归”,以“顶针”格的修辞手法紧承第二句,前后连用三个“人”字,两个“送”字,两个“发”字,加强了诗的行云流水回旋复沓的旋律,而加上“发”与“归”的渐行渐远的进层描写,就对送别的意绪作了回环往复的充分渲染。如果说,前面两个七字句弹奏的还是平和舒缓的曲调,那么,“送人发,送人归”,则为变奏之声,急管繁弦,就“凄凄不似向前声”了。最后一句是写斯人已去的情景。“白蘋茫茫”是江上所见,回应开篇对秋江的描给,诗人伫立江边遥望征帆远去的伤感情态,见于言外;“鹧鸪飞”是写江边所闻,和茫茫的白蘋动静互映,那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仿佛更深微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离愁和怅惘。这种以景结情的落句,更给读者以无穷的意味。

这首诗描述湘江畔送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比惆怅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浅白而情韵丰富。

篇12:青楼曲翻译赏析

青楼曲二首翻译赏析

《青楼曲二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其一

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其二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前言】

《青楼曲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共两首,均为七言绝句。组诗描写了少妇在家中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大军胜利归来的盛大场面,从侧面反映出国家的国力强盛。

【注释】

⑴鞍: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

⑵武皇:汉武帝刘彻,指代英武过人的君主,即唐玄宗。

⑶旌旗:旗帜,这里借指军士。

⑷长杨:长杨宫的省称,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

⑸鸣筝:弹奏筝曲。

⑹飞尘:飞扬的尘土。

⑺建章:建章宫的省称。汉武帝所建造,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

⑻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

⑼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

⑽红妆漫绾:形容女子盛装打扮的样子。绾,盘绕起来打结。

⑾金章紫绶:紫色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⑿骑:一人一马称为一骑。

⒀拜侯:授予爵位。拜,授官。侯,侯爵。

【翻译】

其一

将军乘坐佩饰金鞍的白马随皇帝出征,十万军士在长杨宫宿下。楼上窗边的少妇弹奏着筝曲,远望着队伍的尘土进入建章宫。

其二

大军从驰道回来,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盛装打扮的女子登上高楼,迎接夫君带着千余兵马,征战胜利归来,拜官赐爵。

【赏析】

《青楼曲二首》的第一首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越走越远,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连接在一个画面上的方法,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将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似乎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还没有收回她的视线。

这少妇与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这可从《青楼曲二首》的第二首诗中找到答案。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就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前一首描绘的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的场景。因为这次胜利的不平常,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作为将领的妻子,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的'激动,而是写她从楼头“遥见”的热烈场景,读者却可想象到她看到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这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对诗创作所概括的两句话:“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图景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使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能够整齐地在市街上前进,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诗里还再现了唐代都城长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这支强大的军队,维护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从楼头少妇的眼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