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读后感

我们仨读书的心得

灰色の蓝

【简介】感谢网友“灰色の蓝”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的心得(共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我们仨》读书心得精选

《我们仨》五月底在国内的新华书店,我买了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回家细细地读完,掩卷唏嘘……一个百岁老人,仅用一支笔,只娓娓道来——过去的岁月,过去的时光,和岁月时光里的人情世故……一切的一切,最终都慢慢地归于朋友送来的一盆花,窗外的一片蓝天,和面前的一张白纸……我又听见了雷振邦的歌乐,从心底冉冉升起,“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故乡……

白杨树下住着我心爱的姑娘”……唯有心中的“恋”,才能使生命从容如天上的繁星,燃烧过后,留在黑夜里,只为夜行赶路的人,照亮前方之征途……

篇2: 《我们仨》读书心得

我们仨,一个家,缺一不可。

昨日看了《Arrival》,再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对于时间的思考是不会停止的。

《Arrival》里的Dr.Banks看到了自己的一生,苦乐悲欢,新生与死亡都已看尽,她依然选择拥抱爱人。

杨绛先生在回忆的最开始说:

“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但是,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对于“我们仨”我并不十分了解,就连钱老的《围城》也只记得只言片语。

但这一家人,其实和我们身边的每个家庭一样。

生活的滋味,酸甜苦辣,都在一起经历品味。

时代不同了,现今的社会对于家庭多是过度的、负面的印象,我们对家这一概念,越来越模糊。

到处都充斥着金钱论和宿命论,似乎普通家庭的生活就是为了孩子金榜题名、结婚生子......

那么家存在的理由呢?是什么让我们找到这里,共同活在这一处?

相濡以沫,携手共进。

钱钟书和杨绛先生找到了彼此。

他们一同求学读书,去外边“探险”,遇见不同的人,经历人生浮沉。

圆圆的出生,是一个礼物,是一个圆满。

他们仨,彼此依靠,在时光里感受知识、人情世故,瞬息万变的社会。

书和文字是他们最好的寄托。

杨绛先生对于钱老的感情,是我无法企及的。字字句句里,皆是爱。

钱老在杨绛先生的笔下,既是卓越的才子,又是顽皮的少年。

日常的对话,甜蜜地让我欣羡。

记得写活虾的那一段,杨绛先生用剪子剪虾,虾疼得直抽抽,忙叫钱老以后别吃虾了,钱老安慰杨绛先生,以后的虾就交给他来剪。

杨绛先生大概也和我一样感受到了温暖吧。

这一家人,从牛津到巴黎,再回国在苏州、上海、北京等地兜兜转转。

终于在北京的三里河安定,度过了最后一段安逸平静的生活。

我们仨,是亲人, 亦是人生中最好的朋友。

在书中探索,在生活中摸索,相互依靠。

“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细酌,细细品尝”

杨绛先生让我看到了生活和家庭应有的样子:

温暖而简单,幸福和苦难交织。

愿你们在天国继续这一世的美好

篇3: 《我们仨》读书心得

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 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我看不太懂,可能是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吧。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即使如“危难” 那段岁月,那段扭曲了人的心灵的岁月,在杨绛先生的笔下,只不过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对于的态度,作者小心的绕过去了,让我都怀疑钱钟书先生在危难中的待遇是不是如别的知识分子一样命运多粲?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处处洋溢着思念,对丈夫、对女儿的思念。如今,我们仨只剩下杨绛女士形影孤零,阴阳相隔,但是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种经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是支撑着杨绛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对于《我们仨》,有一点我感觉不太好,就是有时感觉杨绛先生总是以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总是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总是和生活保持一点距离,沉溺在他们仨的世界中。不知是不是他们已达到了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超然境界。七情六欲构成生活的多姿多彩,也许对我等凡人来说是不能达到的境界。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篇4: 《我们仨》读书心得

很早就买了这本书,搁置了很久。最近分两个晚上读完了它。深深缠绕在脑海里的,是杨绛先生在钱钟书与女儿钱媛都病重的那段,是在梦中,却能在现实里遇见;不是在梦中,却又如此真切。

对于牵挂的人,无论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都能相见。

杨先生说虽然不在女儿身边,却能在梦中见到女儿日日的病况及生活情景,这种有些奇妙灵异的遇见,我是相信且亲身经历过的。很小的时候,爷爷就离开了我。爷爷出殡的那天深夜,我起床上厕所,刚一下床,就听到了爷爷在叫我,我迟迟不敢去,就喊姥姥告诉姥姥我听到了爷爷在喊我。记忆里姥姥只是说了句:“要是真疼孩子,就别这样吓孩子。”爷爷的声音就消失了。

爷爷是瘫痪,却很疼我,小时候的我很活泼,每当在幼儿园学了新的舞蹈或歌曲,回到家就会站在爷爷面前表演一番,记忆中的爷爷总是笑眯眯的。等我表演完,爷爷就从他座椅背后拿出一些美味的零食给我(其实那是姑姑伯伯们拿给爷爷吃的,爷爷总舍不得,都留给了我)。爷爷去世的那天晚上,收拾爷爷的床铺,把被褥掀开,床板上还有爷爷为我藏着的几本作业本、些许铅笔和一把多的三个或四个长在一起的花生(正常的花生都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小时候特别喜欢那种三个或四个长的奇形怪状的,我老家叫这种花生“老等”),奶奶告诉我这些的时候,我的眼眶里充盈着晶莹的泪珠,不敢掉下来,那时候的自己,总是害怕哭泣,害怕煽情,却总是忍不住。长大后,感动和煽情的时候很少了,有时候却还要硬生生的逼出些眼泪来。

所以,我自从小就特别相信灵魂的存在。对于深深挂念放不下的爱人,灵魂是永生的。

杨先生用含蓄的表达,写出了杨先生、钱钟书先生与女儿钱媛的浓厚亲情。杨先生写因为当时革命形势动荡不安,他们几番搬家,生活简陋,却总是其乐融融,相亲相爱。家存在的形式,不在于陈设位置,不在于房屋大小,真正联系一个家的,是心系彼此,用爱串联,组成一个家的心脏。现在漂泊在外的自己,对租住的房屋总是很难说出“这是我的家”这几个字,下班回去的时候,总是冷冰冰,有时早上上班忘记关掉的饮水机,下班回去依旧在不辞辛劳的加热,保温,加热,保温,生生不息。当看到杨先生的这本书,我只想到了一个字:家。我也终于懂得为什么我始终难以说出“这是我的家”的缘由。杨先生,钱钟书先生和他们的女儿钱媛叫做我们仨,杨先生书中第一部分是我们俩老了,从书的结构来说,杨先生和钱钟书先生并不能构成一个家,只是携手一生,相濡以沫的爱人。第二部分才叫做我们仨失散了,有了女儿钱媛后才是我们仨,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才能称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而无论他们如何奔波折腾,只要他们仨在,他们的家,就一直在。

文的最后,杨先生的点睛之笔又让我眼前一亮。杨先生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的一生,总有结束的时候。再热烈跳动的心脏,也总会有停止的那一刻。生活本就不易,真爱的人和事物不会随时间随波逐流,他们仨失散了,彼此离开了,也只不过是去向了另一个世界,心的连接却无法中断。如文的末尾杨先生所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篇5: 《我们仨》读书心得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女儿圆圆,先生钱锺书逝世后写的一本回忆录。

在读《我们仨》前,我有很久没有读书了,我说的读书是指读纸质的书本,电子书这几年断断续续还是读了不少的。

而杨绛先生一开始说的锺书去古驿道开会,我心里是很疑惑的。因为完全没有经历过那种场面,完全无法想象一个电话通知,就要带上所有证件还有财产赴会,这非常让人费解。更费解的是,这个会还是全封闭全保密的。

后来才知,这只是杨绛先生的一个虚写手法,指的就是《我们仨》,要散了。整个叙述部分用词用字异常平静,就像故事不是发生在她自己身上那样,平淡的诉说,但,字里行间的悲痛,敲得心碎。

当看到《我一人回忆我们仨》时,就像在听一位长者说书。那平常往昔娓娓道来,不带忧伤,没有悲情,只是每每想到先生现在孤身一人回忆丈夫和女儿,我的心就像被关在了饭盒里,无比憋屈,却又无力挣扎。只能眼睁睁的继续往下看,直到他们失散。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女儿圆圆,先生钱锺书逝世后写的一本回忆录。

在读《我们仨》前,我有很久没有读书了,我说的读书是指读纸质的书本,电子书这几年断断续续还是读了不少的。

而杨绛先生一开始说的锺书去古驿道开会,我心里是很疑惑的`。因为完全没有经历过那种场面,完全无法想象一个电话通知,就要带上所有证件还有财产赴会,这非常让人费解。更费解的是,这个会还是全封闭全保密的。

后来才知,这只是杨绛先生的一个虚写手法,指的就是《我们仨》,要散了。整个叙述部分用词用字异常平静,就像故事不是发生在她自己身上那样,平淡的诉说,但,字里行间的悲痛,敲得心碎。

当看到《我一人回忆我们仨》时,就像在听一位长者说书。那平常往昔娓娓道来,不带忧伤,没有悲情,只是每每想到先生现在孤身一人回忆丈夫和女儿,我的心就像被关在了饭盒里,无比憋屈,却又无力挣扎。只能眼睁睁的继续往下看,直到他们失散。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当我看到全文的最后这里,情绪彻底崩塌。若是说之前全文都是在诉说着几十年来的生活琐事,那便是幸福的。凡人的生活无不是在林林种种的琐事中絮絮叨叨走完了这一辈子。可当生活就剩下最后一人在回忆,等着走完最后的归途,那是怎样一种残忍啊!

忽然想起某段时间有句浪漫的话是这样说:“我让你先走,剩我一人在世上回忆你的美好。”

可若真到那时,唯恐谁也不舍得谁先走罢。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若还拥有,各自珍重。

篇6: 《我们仨》读书心得

《我们仨》是杨绛九十三岁高龄写下的著作,她用平实又生动的语言将她这一生的家庭故事娓娓道来,她跟锺书一样,与谁都不争。就连文革时惨遭批斗,受尽屈辱,在书中也是几句话一笔代过,可见其内心之强大。她知足感恩,不管对家庭还是对外人。在她笔下,他们一家子其乐融融,只要有家,她什么也不怕。当孩子丈夫相继过世后,她一个人生活着,追忆着昔日一家子的欢乐时光。

家是温暖的,是灯塔,是避风港,总能带给我们力量,就像杨绛先生说的“有家就什么都不怕。”因此,要格外珍惜与家人的时光,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同时,我也羡慕她的爱情,她找到了一个知音伴侣。一直觉得,有共同语言和互为欣赏这两点在婚姻中特别重要。而看完书后更加坚定了这一点。

书中有关于主人公点滴的照片,平凡简单的幸福。之前一直愚羡杨绛先生的才学与爱情,觉得她像中彩票一样嫁给了爱情,看过才知道是因为付出、宽容、理解才成就了别人眼中的才子佳人。这并不是上天的眷顾,而是杨与钱智慧的维护。当然我们不能图羡钱杨,其实他们也经历了世态炎凉、疾病苦难,只是知识分子特有的开阔心态和家人之间的爱冲淡了污秽,放大了幸福。温馨幸福在平淡的生活和平常心态间氤氲成韵。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