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山河无恙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

郑艺

【简介】感谢网友“郑艺”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山河无恙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共5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山河无恙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

应对各种流行病,我国都曾做出过哪些努力取得过什么样的经验?纪录片《山河无恙——影响中国的疫情档案》将于明天起在纪实人文频道播出,带观众探寻我国防疫的历程。《山河无恙》纪录片共分五集,每周更新一集,从重大公共卫生防疫事件入手,通过权威专家解读、亲历者倾情讲述,结合国内外一手历史资料,梳理百年中国防疫史。

《山河无恙》由优酷和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出品,策划从今年大年初三开始。为了拍好这部纪录片,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单位都给予纪录片很大支持,协助团队联系专家和亲历者。节目制作期间,正逢档案馆、图书馆闭馆,很多资料都无法查阅。为此,上海音像资料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帮助主创团队进行“线上搜集”,补齐素材。

纪录片中将呈现出一批首次在国内媒体公开的珍贵资料。记者获悉,在第一集讲述1988年上海甲肝的内容中,团队便采访到了上海公卫中心(原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老院长巫善明以及《文汇报》老记者郑重,其他几集的采访嘉宾中也有不少观众熟悉的亲历者和讲述人。

“温故知新,每次应对危机,都在促进公共卫生系统不断进化完善;永远在历史现场,也是我们做历史纪录片的职责和初心。”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朱宏说。主创团队介绍,《山河无恙》通过讲述重大疫情以及面临疫情时所实行的重要举措,展现公共卫生系统逐步建立、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代代防疫医务工作者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人类的发展史也是和传染病不断斗争的历史。战“疫”过程中孕育着公共卫生系统的自省和进化。比如,防疫中必不可少的口罩,诞生在百年前的我国东北。面对疫情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如何做到有效控制,很多做法也都基于历次防疫战中积累的经验。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李逸介绍,《山河无恙》这部作品不仅将目光聚焦于新冠肺炎疫情,还将视野转向更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最远从100多年前的东北开始,展现面对疫情时,我国人民的应对措施和团结一心的民族精神。

篇2:《山河无恙——影响中国的疫情档案》观后感

纪录片《山河无恙——影响中国的疫情档案》将于明天起在纪实人文频道播出,带观众探寻我国防疫的历程。《山河无恙》纪录片共分五集,每周更新一集,从重大公共卫生防疫事件入手,通过权威专家解读、亲历者倾情讲述,结合国内外一手历史资料,梳理百年中国防疫史。

《山河无恙》由优酷和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出品,策划从今年大年初三开始。为了拍好这部纪录片,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单位都给予纪录片很大支持,协助团队联系专家和亲历者。节目制作期间,正逢档案馆、图书馆闭馆,很多资料都无法查阅。为此,上海音像资料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帮助主创团队进行“线上搜集”,补齐素材。

纪录片中将呈现出一批首次在国内媒体公开的珍贵资料。记者获悉,在第一集讲述1988年上海甲肝的内容中,团队便采访到了上海公卫中心(原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老院长巫善明以及《文汇报》老记者郑重,其他几集的采访嘉宾中也有不少观众熟悉的亲历者和讲述人。

“温故知新,每次应对危机,都在促进公共卫生系统不断进化完善;永远在历史现场,也是我们做历史纪录片的职责和初心。”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副主任朱宏说。主创团队介绍,《山河无恙》通过讲述重大疫情以及面临疫情时所实行的重要举措,展现公共卫生系统逐步建立、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代代防疫医务工作者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人类的发展史也是和传染病不断斗争的历史。战“疫”过程中孕育着公共卫生系统的自省和进化。比如,防疫中必不可少的口罩,诞生在百年前的我国东北。面对疫情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如何做到有效控制,很多做法也都基于历次防疫战中积累的经验。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主任李逸介绍,《山河无恙》这部作品不仅将目光聚焦于新冠肺炎疫情,还将视野转向更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最远从100多年前的东北开始,展现面对疫情时,我国人民的应对措施和团结一心的民族精神。

篇3:观看2022《山河无恙》疫情防控观后感作文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党内法规系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主要制度支撑,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依循,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事关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目标能否达成,事关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凝聚各方共识,集各方之力,定良规、重实施、强监督、促公开、实保障,是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升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助力党内法规成为全面从严治党有效法度的必然选择。

1、定良规——提高党内法规制度质量

推进制度治党、依规治党,重在党内治理、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领域实现“良法善治”,而定良规,提高党内法规制度质量是基础。

一要增强回应性。要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将党内治理的成熟经验与成功做法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制定党内法规,要善于从党内治理、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实践中提炼经验,善于从党的相关政策运行中汲取资源,善于从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中萃取智识,实现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践需要和新鲜经验的有机结合。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应恪守实践逻辑,聚焦党内治理、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中的薄弱环节与突出问题,围绕党内权力、责任设计制度,着力解决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和党内制度不健全、覆盖不到位、责任不明晰、执行不力等问题。

二要增强规范性。指出:“坚持党性原则,关键是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哪些事该那样做,都要规定得明明白白。”党内法规是党内正式规矩,是一种公共产品,应传递准确的制度信息,明确设定党组织和党员可为、不可为,当为、不当为,应为、不应为的范围。

三要增强可行性。党内法规制定者要多进行换位思考,以被约束者的视角与态度来审视制度设计,使党内法规不脱离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要增强系统性。党内法规制定,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加强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不与宪法法律相抵触,不与党的大政方针以及上位阶党内法规相违背,与已有同位阶党内法规等保持协调一致,着力建成上下贯通、前后衔接、总体协调的党内法规制度系统。

五要增强科学性。党内法规制定,要吸收被约束对象、党员、有关专家学者以及普通群众参与,注重听取各方意见建议,提升党内法规制度的合理性。

六要增强闭环性。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度的评估及反馈机制,实现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闭环式运作。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原则,坚持立改废释并举,聚焦党的组织、领导、自身建设和监督保障等党内法规制度,健全部门和地方党内法规制度,着力解决党内法规制度的碎片化问题,并完善即时清理、定期清理与专项清理机制,加大党内法规解释力度,提升党内法规的适用性与生命力。

2、重实施——让制度、纪律成为带电“高压线”

强调,“有了好的制度如果不抓落实,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锁在抽屉里,制度就会成为稻草人、纸老虎”“要提高制度执行力,让制度、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使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制度化、经常化,使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首先,要着力强化对党员的党内法规教育培训,着力增强党员组织意识、制度意识、规矩意识与党内法规意识。指出,“党章等党规对党员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党员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要严格遵守党章等党规,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要明确党内法规执行主体。对每一部党内法规,均应明确各级党组织的实施责任,确定具体的执行机构,确保每一部党内法规都有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负责监督落实。

再次,要明确党内法规实施的重点。党内法规实施,重在形成上行下效、一级带一级的传统与惯例。党内法规所提出的要求,作为关键少数的党员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上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要首先做到,执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首先做到。

最后,要建设一支精干的党内法规执行队伍,加强党内法规执行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与执规水平,确保党内法规执行到位而不越位、执行有效而不逾矩、执行尺度统一而不畸轻畸重。

3、强监督——确保出台一个执行落实好一个

指出,“没有督查就没有落实,没有督查就没有深化”“要强化制度执行,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出台一个就执行落实好一个”。缺乏有效的监督,党内法规的执行力会大打折扣。

其一,要明确党内法规监督的主体。一方面,要根据党内法规类型,确定党内法规监督检查的具体机构,确保每一部党内法规都有明确的党组织、党的部门及具体工作机构负责监督检查;另一方面,要有效保障各方主体的监督权力,尤其要动员普通党员、群众来监督党内法规的执行情况,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各方力量的监督动能,群策群力推进党内法规监督工作。

其二,要优化党内法规监督方式。要健全定期监督检查机制,实现党内法规监督检查常态化;要完善专项监督检查机制,聚焦重点党内法规、党的重点机构、重点群体开展精准监督;要优化联合监督检查方式,有效整合党内督促检查、党内监督等制度资源,推进党内法规监督检查与党的督促检查、巡视巡察等工作有机衔接,以最小监督成本,获取最大监督效益。

其三,要重视党内法规监督结果应用。要将党内法规监督检查情况与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党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工作建立关联,将党内法规监督检查情况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使党内法规监督对各级党组织、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发挥切实影响力。要健全党内法规监督问责机制,对党内法规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按照问责条例的有关要求严格问责。正如所要求的,“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法规制度执行强大推动力”。

4、促公开——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公开制度

指出:“党规党纪是对党章的延伸和具体化,学好了党规党纪,就能弄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让党员明确知悉党内法规的相关信息,公开即是基础一环。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公开力度,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统一发布平台”,并“做好党内法规制度降密、解密和汇编出版工作”。

一要公开党内法规制度文本,使其成为各级党组织、党员的行为遵循。除涉密内容外,党内法规内容均应公开。公开是学习的基础,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党内法规制度,可以明确自己行为的边界,知晓何为可为、不可为,何为必须为。

二要公开党内法规实施情况,充分发挥执纪监督的预防警示功能。譬如,中央对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党组织、党员给予点名道姓通报的做法即对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发挥了良好的教育、警示作用。

三要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公开责任制。要根据党内法规的类型,确定党内法规公开的责任主体,并健全责任制,对履行党内法规公开职责不力的党组织及其责任人予以追责。

四要完善党内法规公开方式。要依托电视、报纸、网络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公开党内法规信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内法规定期汇编机制,由各党内法规制定机构定期出版党内法规汇编。要加大党内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党员、群众了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功能价值及具体内容,让全社会来共同关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问题,共同监督党内法规实施,形成提升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的强大合力,使党内法规在深入推进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有效提升管党治党和全面从严治党水平中发挥应有作用。

5、实保障——让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更加有力

党内法规制度要达成预设效力,离不开有力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

一要健全体制机制保障。要落实落细党中央、中央纪委、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的具体责任,凝聚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共识;要健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群策群力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工作;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选择性激励机制,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情况作为党员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党内法规工作先进单位与个人给予表彰。

二要加强组织机构保障。组织机构建设是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关键。各党内法规制定主体要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工作机构,并着力提升其履职能力;无党内法规制定权限但承担党内法规实施责任的各级党组织也要确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责任机构、责任人员,确保各项党内法规制度能够落地生根、发挥实效。同时,还要加强党内法规研究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理论研究机构的智库作用。

三要强化人力保障。要着力建设一支对党绝对忠诚、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勇于担当负责、甘于吃苦奉献的党内法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要依托各方面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党内法规理论研究队伍,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支持;要依托党建学、法学等学科加强党内法规人才培养工作,完善党内法规工作机构与人才培养单位联合培养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有潜力的后备人才队伍,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供长效支持。

四要完善资源保障。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的信息化建设,完善党内法规数据库,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工作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要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供必要的财政及相关配套支持,确保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工作长效、可持续发展。

篇4:观看2022《山河无恙》疫情防控观后感作文

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上,一艘红色画舫见证了一个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命运彻底改变的历史时刻。革命风暴中,大党与小船的因缘际会,既是一种偶然,也因为象征着中国革命经由苦难走向辉煌而具有更深厚的历史意味。事实上,正如所言,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无论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还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都是“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重要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新时代的继续前进,也同样需要从回溯“红船精神”的初心中汲取力量。

1.火种:敢为人先的革命气魄

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人民苦难深重的严酷现实,促使先贤们不断尝试救亡兴国的不同道路。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探索社会主义拯救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的前景也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应运而生。

如果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中国工人阶级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那么,我们也没有理由否认,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又是以其敢为人先的革命气魄,才使历史巨变的可能成为改天换地的现实,才使中国革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中开辟出一条通向光明彼岸的道路。人们常说,历史总在轮回中前进,但命运的转变却并不总是静待天变的结果。因此,当我们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整理传承先辈的精神遗产便成为彰往考来的基础与前提。

敢为人先的革命气魄首先体现在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在红船上召开的中共一大对此后中国历史影响之大,甚至是一些参加会议的当事人都未曾料到的。作为一个在当时刚刚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新生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将反对帝国主义的任务写进了社会革命的方案当中,这是其他任何政治团体都没有能力、没有勇气做到的。然而,历史证明,正是由此在中国的社会革命、民族革命与世界革命间架起的桥梁,从根本上解决了革命中的敌友问题,为中国革命凝聚大众、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敢为人先的革命气魄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把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写在了自己的革命旗帜上。在近代中国的救亡努力屡遭挫折的情况下,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团体往往倾向于在其政治纲领中人为掩盖甚至否认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现实,代之以一种看似跨越阶级界限的共同愿景。但严酷的现实证明,不从根本上解决谁来掌握政权的问题,就不可能真正团结广大群众,更不可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红船上郑重写下的革命纲领,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尤显珍贵。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今天的我们已经看不到这份文件的原始面貌,但我们也不难联想到这种革命气魄与《共产党宣言》中“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的精神间一脉相承的历史关联,更不难联想到,正是这种在奠基之初就将自己的革命目标昭示天下的勇气,为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势成燎原埋下了火种。

2.源泉: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

中共一大的召开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大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马不停蹄投入到革命斗争之中,深入广大工人、农民群众当中,开辟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功之路。今天,人们或许已经很难想象这条路的艰辛,但历史证明,正是这种曲折中前进的艰辛,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磨炼了中国共产党人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也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

真正的共产党人,从来都不会被任何艰难困苦所压倒。在中国革命大浪淘沙的进程中,参加党的一大的代表中,有人背叛了革命,有人意志消沉远离了革命,但坚持下来的共产党人最终担负起了中国的命运,他们中的许多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为数十年前的誓言不懈奋斗。这些定格在历史中的中国共产党人群像也成了激励无数后来者见贤思齐的精神坐标。

毛泽东同志在参与一大时还不到而立之年,作为深刻理解中国革命的希望在于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同志在政治生涯的起落中非但没有变得意志消沉、随波逐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与信念。他一次次从人生低潮中奋起的经历,恰恰也与同一时期中国革命从低潮中重振的过程交相呼应。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由井冈山、长征、延安、西柏坡,直至“进京赶考”的革命历程,也生动地诠释了“红船精神”中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当然,用燃烧的一生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精神的,还不仅是毛泽东同志一人。同为一大代表的王尽美,虽然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罹患绝症,但其革命意志却不曾因此稍减半分,相反,怀抱着“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王尽美战斗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在王尽美一字一顿口述留下的简短遗嘱中,没有涉及任何个人的身后之事,而唯以天下之事为念,他说道:“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为国尽忠,为民效命,为党牺牲,志向坚定,奋斗不息,是王尽美青春岁月的鲜明写照,他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充分诠释了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3.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嘉兴南湖上这一叶红船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复兴之梦,而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走向成功的起点象征,水载船行的情境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始终坚持的人民立场交相辉映。

回首中国近百年来的历程,不难发现,正是因为发掘了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无穷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无畏地发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宣言,也正是因为始终保持着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人才能跳出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周期律,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走向胜利。

青年毛泽东在湖南长沙求学期间,曾记述了国文课老师袁仲谦讲到庄子《逍遥游》时提到的舟水关系带给他的深刻体悟。纵观毛泽东同志的革命生涯,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人知行合一的努力是如何深刻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命运。水积不厚,负舟无力,积水至厚则可以负载大舟,正是通过争取最劳苦的广大群众,使自己成为劳苦大众的贴心人,中国共产党才牢牢地掌握了人民这一书写历史的伟大力量,托起了党的宏基伟业,也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篇章。

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和政治理论的主要标志,也决定了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革命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作为立足中国大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以来就把这种信念贯注于每一位党员的理想与实践当中。王尽美在早期山东工人群众运动中就曾清醒地认识到,要唤醒工农之中的历史伟力,就需要增进劳动者的智识,提高劳动者的地位,改造劳动者的生活。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又必须让党的理论宣传贴近群众。于是,王尽美针对工农群众受教育程度低的现状调整宣传手段和渠道、途径,综合各种办法推动山东地区工人阶级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讲解一律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常常走到工人中间即兴发挥讲解时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建党伊始的信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延续至今的情怀。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就是“红船精神”当代传承的最好体现。处在党情国情世情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全党上下自觉把克服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作为不断推动自我革命的实践基础,代表着党对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庄严承诺,也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沿着兴国利民之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执着信念。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回溯“红船精神”,不仅是因为它铭刻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的革命基因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红船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深刻体会过创业艰难的中国共产党曾秉持着建党伊始的理想信念穿过了时代浪潮的起伏,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始终保持初心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用“红船精神”引领全党,团结全党,从而在中国大地上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

篇5:观看2022《山河无恙》疫情防控观后感作文

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能源资源约束强化,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情况严重;一些地区由于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已经接近或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全国一些地区持续遭遇雾霾袭击,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等等。这种状况不改变,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将越来越小。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发展过程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搞了一堆没有价值甚至是破坏性的东西。再补回去,成本比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上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有些国家和地区,像重金属污染区,水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西方传统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教训极为深刻。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设现代化国家,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行不通,而应探索走出一条环境保护新路。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走老路,去无节制消耗资源,去不计代价污染环境,难以为继!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发展道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