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其他范文

中国着手构建和谐社会

lbj7758521

【简介】感谢网友“lbj7758521”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着手构建和谐社会(共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中国着手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着手构建和谐社会

新春伊始,“和谐社会”这一极具亲和力的温馨词汇迅速“升温”: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专家学者纷纷撰文、新闻媒体频频出现……种种迹象显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会成为今年两会的最大亮点和贯穿全年的“关键词”,也将引领着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     连日来,记者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基层干部群众,大家对构建和谐社会满怀激情:质朴的语言,寄托着他们对中央决策的衷心拥戴;生动的实践,写照着他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冷静的思索,流露着他们的热望--消除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和谐社会,百姓身边的事情     实现和谐,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在新世纪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被执政党赋予全新内涵并确立为重要的治国方略。     这似乎是一个与“治国方略”沾不上边的小故事:在长春市重庆街道,居住着一些下岗工人、残疾人、孤寡老人,过去由于邻里纠纷、弱势群体救助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一直让社区干部头疼。70多岁的居民史品忠看到这种情况,带头创建了一个“和心俱乐部”。从此,许多矛盾通过邻里协调,在社区内部化解了。     “这就是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吉林代表黄百渠说,大到治国兴邦,小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远大的治国目标,同时也是老百姓身边的事情。“现在老百姓最关心什么?腐败少一点,治安好一点,学费降一点,看病省一点,岗位多一点,股市涨一点,物价稳一点,空气净一点,矿难少一点,这里面哪一点也离不开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主题。”     “现在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正逢其时。”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汪利民代表认为,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举世公认,绝大多数老百姓享受到了改革成果,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我国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顺利度过这一时期,社会就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否则就可能停滞或倒退。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是在“关键时刻作出了关键决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记者最近在基层采访体会到,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央作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谁能不向往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呢?中央的决策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顺民心,合民意!”住在北京的退休教师苏诚佶老人的话代表众多百姓的心声。     人民的意志升华为执政党的主张,这是构建和谐社会深得民心的基础!     居安思危,在科学发展中增进和谐     在的各种统计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字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中国已有网民超过9000万,同时有8000多万文盲;中国拥有移动电话用户3.3亿,却还有2600万贫困人口没有跨过温饱关。     数字的对比,从一个侧面拆射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现状:在社会财富高速增长的同时,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享受改革成果的机会并不公平,由此产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矛盾也日益突出。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代表委员在“热议”和谐社会的同时,表现出令人信服的清醒。安徽代表曹金海说:“和谐社会必须在动态中构建,要靠实干,而不是空谈,要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苗族代表、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问题上寻找突破口,从能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推进。“当前我们既要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又要立足国情,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谈和谐,离不开发展。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必须扭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发展中增进和谐。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代表说,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齐头并进的社会。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但仅靠GDP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向往的小康社会。因此,必须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的过程。安徽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刘奇认为,目前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最不和谐因素,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而没有城乡和谐就没有中国社会和谐,城市多年来是靠农村输血发展起来的,现在应该支付“和谐成本”,特别是给农民进城就业创造公平的'机会。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一些有益的探索。     政府转型,让一切创造和谐的力量充分涌动     “无论任何部门,对发展只能设路标,不能设路障!”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省长王珉在前不久的一次省长办公会议上提到的观点--政府就是为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     构建和谐社会,政府究竟承担着什么样角色?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政府掌握着公共治理资源,代表着公平与正义。政府的公共政策、政策安排、制度安排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政府转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代表委员们呼吁,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弱化微观管理职能,使政府致力于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更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     “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政府’,‘和谐政府’就是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一切创造和谐力量充分涌动的政府。”浙江代表介绍,在温州,政府已经开始确立以“无为”求“有为”的理念,目的就是为给每个人、每个单位都创造公平的起步和竞争机会。原温州市委政研室主任马津龙说,政府“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作为。在温州,政府虽不参与企业经营,可对于达到相关标准的企业,都给以技改方面支持。政府把发展权交出,把路标设好,这就是“无为”中的“有为”。     “政府‘无为’,并不是缺位。”安徽代表汪春兰认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应该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构建和谐社会,政府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如何进一步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如何更有效地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分配、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等等。为此,汪玉凯教授建议,政府至少要从四个方面实现公共治理和谐:在发展战略上打破单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真正地体现公正、公平和正义;从政府的职能上实现由管制型政府走向服务型政府;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和为贵”“兼相爱”“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古圣先贤们延续了数千年的许多向往,已经和正在新中国变成现实。在经历了26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军号角已响彻神州。

篇2:试探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之路

“和谐社会”,目前已成为国内互联网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同时也是今年两会代表讨论话题中的重中之重。但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却不是能够轻易阐释得清楚的。“社会”二字,本身就包含了人类活动的几乎所有方面,“和谐”一词,更是抽象到难以捉摸。

构建和谐社会,难度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即使理解了和谐的真谛,却可能因社会的繁杂和惯性而止步;一方面,如果从各个具体部门的改革着手,却发现社会整体的和谐绝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然而,我们无法退避。历史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承担了这样一个重任――勾勒出符合中国人理想的和谐社会并建设之。

任何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人都希望中国能够早日建成和谐社会,让几千年来饱受贫困等苦难折磨的亿万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从中央领导到地方政府,从立法机关、掌握国计民生的政府官员到普罗大众,目前都在为此殚精竭虑,苦苦思索。朱相远就是其中一位。

改革关键在于机制

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专访时,现任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的朱相远说:“我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能大体上维持相对均衡利益格局,这样就可以称为和谐了。”他认为,要在中国现有条件下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改革的关键在于机制。

众所周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经有过非常黑暗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但是,他们通过不断调整和改革,结果实现了相对和谐的社会。有些国家,如某些北欧国家,将征收来的所得税和遗产税等税款,大量用于二次分配,因此变成了福利社会。当西方国家的劳工组织起来以后,政府又主动用改良的方法缓解社会矛盾,才达到了现在的结果。

朱相远说:“目前我们要通过建立利益均衡机制,避免进入恶性循环,想办法把工人、农民的利益由执政党来代表纳入体制,要实行公平和正义,最后达到利益上的平衡。当前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正是我们的信心所在。”在本次人大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做报告期间,响起了27次掌声。朱相远说,总理的报告没有空话,都说实事:小孩念书怎么办、农民怎么办,等等。有的报刊说温家宝是“亲民”总理,朱相远认为“亲民”是肤浅的说法,因为总理是“人民总理”,是扎根在人民当中的。

同时,朱相远指出,建设和谐社会要真做,不能走过场,也不能急于求成。改革对一些人是痛苦的,牵涉到利益格局的问题,有时要损害某些人一部分的利益。如果不让某些人痛苦,中国广大老百姓就要像拉美人民一样陷入不和谐;与其这样不如让某些人先痛苦一些。但又不能太快,只能让他慢慢微痛。“在中国还得打太极拳、吃中药,慢慢转变过来,大刀阔斧行不通,要微调、慢调,要用逐步改良的方式,像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艺术”。

篇3:试探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之路

应《环球》杂志的邀请,朱相远先生为中国如何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三条建议。

首先,政府本身不能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朱相远认为,政府与执政党的定位不同,政府应以公共社会责任为中心。但如今,我们的各级政府主抓的是经济,这样对某些官员而言确实很“肥”,有利可图,即使没有黑色收入,也会有些灰色的,至少可以经常出入高档消费场所。如果真要以公共社会责任为中心,天天访贫问苦,入危房,帮助穷困人口,这不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公仆了吗?但我们就需要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公仆。

不过,政府虽然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整个国家的发展不能提“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要以社会建设为中心”。因为只有经济建设上去了,才可能做好社会改革。

其次,要在再分配的政策上进行调整。朱相远认为,过去的分配政策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兼顾”实际上就是顾不上;十六大明确,我国的一次分配要侧重于效率,二次分配侧重于公平。但目前,国家在税收方面也存在问题:富人成为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漏洞;同时国家税收成本过高。

朱相远说:“我们将收上来的钱大量用于投资。作为国家,顶多投资建高速公路、地铁等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盖工厂干什么?当然,以税收养活国家机器是正常的,但重点应转移到义务教育、卫生系统,以及低保、社保、养老保险等方面。总之,要以二次分配来适当平衡一次分配的不公平。”

第三,在建立利益均衡机制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资本劳动者三者的关系。朱相远为《环球》杂志记者详细分析了市场经济中利益均衡机制的建立过程。他表示,在这个利益均衡机制的建立中存在着一个三角关系:上边是政府,下面一边是资本,一边是劳动者。如果把这个关系调整好,这个社会就趋于和谐。

他认为,目前在政府与资本的关系上,政府对资本管得不够,这样政府与资本弄不好就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政府经营城市,就是利用自己的权力作为资本,跟开发商结合起来经营城市,他们的对立面是被令拆迁的居民、被征地的农民等弱势群体。这样就构成一种利益共同体,而这样的.力量非常强大。

任何资本都是唯利是图的,都会想一切办法影响政府,无论是灰色的“公关”、冠冕堂皇的呼吁,还是通过游说,以得到政府支持。这没有什么好指责的。“但政府跟资本的关系要调整,如果政府不能在某些涉及资本和劳动者的问题上主持公道,就没有公道了。”朱相远说。

对政府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朱相远认为,目前二者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很少沟通的。甚至有人认为,二者之间只有在上访时才有沟通。政府与劳动者之间没有主动沟通的方式,政府与老百姓互动不起来,群众利益没有表达的渠道。在这一点上,政府应该形成制度化的机制。

而在劳动者与资本之间,随着我国非公经济的增加,已经出现新的劳资关系。朱相远指出,通过近来一连串的矿难可以发现,有的地方赔偿一个死难的矿工,比买一匹马还便宜,这种劳资关系非常不正常。我们要建立劳资关系调整机制。朱相远忧虑地表示,“如果没有这种机制,即使将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局升格为正部级,那也难发挥多大作用”。

人大代表与和谐社会

两会在北京召开,万众瞩目。和谐社会成为两会的热门话题,更是令全国人民充满期待。那么,代表人民群众商讨国家大事的人大代表是怎样的构成,他们的理念又如何?这也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人的因素。

刚刚参加了两会的朱相远告诉《环球》杂志记者,目前中国的人大代表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但是,目前人大代表中有70%以上是政府官员,带“长”字的是人大的强势群体,所以,人大会议有时像三级干部会,因为代表大多数是省、市、县级的领导干部。不过全国人大常委有规定,当常委不能担任政府职务。

有人提出,政府官员不应该当人大代表,但党委书记可以,人大会上的“长”字最好要少些,免得人大讨论会变成工作汇报会。有一次朱总理就打断了汇报的官员,说“让农民代表多说点”。

从经济地位看,全国人大代表基本上是中等收入水平,年收入大多约10万元。中国的亿万、千万富翁大概有上百万人,年收入在10万左右的有八九千万。今年参加全国人大会的某位工人代表,听说年收入就达10万元,而农民代表多数是乡镇企业家,更有钱。

朱相远指出,其实人大代表有钱没钱并不重要,只要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忘本,就不成什么问题。人大代表中的共产党员只要能保持先进性,就能代表多数人民利益。

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所在

人类历史上无数次的动荡和颠覆告诉我们,不和谐是动荡的根源,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目前,发生在拉美的事实告诉我们,不搞进一步的改革,建立新的体制,目前的样子持续下去将有可能重蹈拉美的覆辙。但朱相远认为,我们要强调,中国与拉美不一样,拉美国家是被动的,而我们是看到问题主动采取改革行动的。这是因为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我们要把信心建立在党的“执政为民”的理念上。任何负责任的党员都不会偏离这个轨道。

朱相远说,从目前看形势还是很乐观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没有变,仍在坚持自己的信念。看任何一个党派,都要看重他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正确的,如果不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那就会出现动荡。“党只要想做,再大的困难也会被克服,最终一定可以做好。而坚持执政为民这个方向,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坐标,这就是中国建立和谐社会的信心所在”。

更何况,初级阶段也是社会主义,也要遵循这28个字:“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虽然执行起来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大方向不会变。

目前有那么一些人,想过那种腐朽生活,说到贪污受贿灰色收入这些事,总是说谁不这样?好像天下乌鸦一般黑。朱相远分析这种人的心理说,“这是为他们自己谋私利寻找借口和理由,为他们干坏事壮胆。我们决不能受他们的影响,把社会想像成一团漆黑,那样就会造成整个社会丧失信心,反而上了这些人的当。包括媒体,只有建立起自己的信心,才能鼓励人们走向光明。信心源于责任,责任源于信念。”

篇4:试探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之路

最完美的和谐社会是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这个理想也是对和谐社会概念的阐释。对中国人而言,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朱相远说,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达100年。要达到和谐社会,经济要上去,社会要改善,人与自然要平衡,这些都得慢慢来,循序渐进,想快恐怕会出毛病。

朱相远认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应该是用10~20年的时间达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6000美金。有了这样的收入和一段时间的平衡,相对比较和谐的格局就应该形成,基尼系数回到0.4,贫富差距不断缩小,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本改善。

不过,到了那时,又会有一个新的更和谐的标准。其实,中国目前争取的和谐社会就是富裕的小康社会,就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朱相远对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景充满憧憬和期待:“虽然这是比较长的一个过程,但只要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我们就应该对中国和谐社会的前景充满信心。”

相关图文

推荐文章